這座千年古城不僅靠海,還有一片美麗的山水,被譽為“文化之邦”
臨海,顧名思義就是臨近大海。作為一座千年古城,臨海除了“靠海吃海”外,還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
一山,一湖,一城,一街,像星月一樣交相輝映,糅合成了臨海的美,讓人格外著迷。
一山,即是指巾山。
僅從海拔而言,巾山只有百餘米高,絕對算不上高山,卻有著“仙人”之名。據傳,晉時皇華真人在此煉丹修道,終於霞舉飛昇,但是在駕鶴西去時,一陣微風吹過,將其頭巾吹落,便化作了巾山雙峰。
巾山前繞靈江,下抱古廓,不僅風光秀美,還有著大小雙塔、南山殿塔、千佛塔、貢院、佑正廟、愍忠祠、六通院等眾多古蹟,兩者交相輝映,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一片土地上。
自古以來,巾山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顧況、任翻、戴復古、高輔元、施閏章、袁枚、洪頤煊等知名大V均慕名而來,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巾山在當地人心中也非常有分量,甚至出了句俗語叫“金山銀山換不了巾山”,成為臨海的標誌之一。
一湖,即是指東湖。
東湖因緊鄰台州府城牆東側而得名,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舶船屯兵之所。
東湖由湖東景區、湖心景區、後湖景區三部分組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其中,湖東景區由伊水山莊、榮興堂、臨海歷史博物館、東湖碑林組成,湖心景區由湖心亭、半勾亭、駱臨海祠、樵雲閣、逢源亭、樵夫祠遺址組成,後湖景區由琪水園、小鑑湖、海礁苑組成。
東湖的特殊之處在於,湖中築有兩條長堤,將全湖一分為二,南曰前湖,北曰後湖,橫堤東西兩端各有一石拱橋跨湖岸,堤壩中段築一小洲,名曰“浣月”,居於全湖中心,後又稱為“樵雲閣”。而洲上建有一座湖心亭,亭閣三層,飛簷翹角,結構精巧,氣勢宏偉,為全湖攬勝之佳處。不少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了諸多詩詞對聯。
東湖雖說是人工湖,卻稱得上是“天然去雕飾”,背山面水,風光秀美,清代文學家俞樾就曾讚歎道:“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一城,指的是台州府城牆。
台州府城牆始建於東晉,歷史上曾多次拆毀、重建及修繕,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
台州府城牆由城牆牆體、城門、城樓、甕城、護城河、護城橋、敵臺、馬面、垛口、女牆等組成,大體可分為基本防禦單元、核心防禦單元。因外形酷似萬里長城,又被稱為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
台州府城牆全長6000餘米,現存5000餘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正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來到臨海,自然就不能錯過台州府城牆。
一街,即是指紫陽街。
紫陽街為臨海第一古街,既是千年古城的縮影,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
紫陽街從北到南,全長1080米,古蹟林立,包括紫陽橋、紫陽宮遺址、五鳳坊、鄭廣文祠、台州府文廟等。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上的民居和店鋪都保留著宋代的遺風和明清的格局,一般以二層居多,區域性三層,錯落有致。
而且,路面全都由一塊塊凹凸不平、粗糙開裂的青石板鋪就,一股歷史的滄桑感呼之欲出,令人如痴如醉。
有一種韻致,是融化在血液裡的。走在長長的石板路上,滿眼皆是古色古香的建築,彷彿穿越到了古代,紛紛擾擾早就拋諸腦後,只剩下一片純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