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被譽為“江源後花園”的年保玉則景區禁遊,同時公佈的還有青海湖景區鳥島和沙島。此後,三江源國家公園再發通告,宣佈禁止在其黃河源園區扎陵—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割槽開展旅遊活動……
“關閉”不是意味著停止,從長遠看,是為了更好的可持續發展。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也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誠然,生態旅遊對於帶動自然保護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以及帶動周邊經濟和旅遊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來往遊客在體會大自然的壯觀美麗,領略野生動物的神奇奧秘時,也將受到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
然而,當景區建設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抑或導致違法建設、非法旅遊和專案規劃違規。長此以往,將使“綠水青山”皮之不存,“金山銀山”毛之不附。
為此,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建立自然保護地的目的是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服務社會,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全社會提供科研、教育、體驗、休憩等公共服務;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永續發展。”
建立自然保護地與人的和諧關係,理應在尊重和順應自然生態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關方從保護中長久獲益。正如生態保護專家彭奎博士認為,對我國很多保護地及其周邊地區而言,在保護的紅線之下,放棄竭澤而漁的大眾旅遊觀光,發展小眾生態旅遊和戶外體驗或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發展選擇。
嚴格規範生態旅遊設施建設,以自然生態為本將對自然景觀的干擾降到最低甚至沒有人工干擾;依賴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文化傳承,發展需求巨大的稀缺生態服務和產業……
除了牢記“不做什麼”,曾因禁遊扼腕嘆息的我們,是不是也該考慮“能做什麼”呢?
正如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資深科學家喬治·夏勒從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開車到雜多縣考察雪豹時,曾看到,當地牧民出於愛心和信仰,將散落在公路上的蟲蛹一隻只撿起來,再帶到草原深處放生。
他說:“當有了這樣融入傳統和習俗的生態意識,我們才會像當地心懷善意的居民一樣,對於大自然與我們的關係所思至深,所感至柔,人類才能行久致遠。”(姚斌)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