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成一線的噴泉、仿照“香榭麗舍”的勝利大街、矗立的凱旋門、高低起伏的石板路……都在傾訴著東歐這座城市對西歐繁華世界的嚮往。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羅馬尼亞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或許是喀爾巴阡山脈斑斕的秋色,中世紀的城堡和“吸血鬼”的傳說搶去了太多的風頭,身為首都的她一直被旅行者忽略。雖然建城僅有幾百年,卻因法國建築師建起的一批新古典主義建築,被賦予了“東歐小巴黎”的美稱。齊奧塞斯庫時代又“大拆大改”地建造了不少前蘇聯風格的建築,混搭的風格體現了羅馬尼亞充滿變遷的歷史:一邊是羅馬尼亞輝煌的過去所呈現出的自比巴黎的驕傲,另一邊是“斯大林式建築”的醜陋。漫步城中,穿過兩旁排滿前蘇聯式高樓的陰暗小巷,盡頭就是精美的修道院、漂亮的花園和華麗的東正教教堂。可以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這裡碰撞,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就是吸引我來到布加勒斯特的原因之一。
老城區不大,完全可以靠步行遊覽,多瑙河支流登博維察河從市區緩緩流過。金碧輝煌的王宮,典雅的別墅,隨處可見的博物館和音樂廳,都在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優雅風情。
遍佈鵝卵石的道路在15世紀曾是王宮所在地,周圍聚集了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包括德國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他們在這裡開店做生意,街道就以行業命名,例如“鐵匠街”、“鞋匠街”等。今天大部分割槽域已經改建為休閒步行街,是市中心最熱鬧的地區,書店、劇院、餐廳和咖啡廳遍佈。
羅馬尼亞最被世人熟知的就是“吸血鬼”德古拉的傳說,其原型是瓦拉幾亞公國伯爵弗拉德·採佩什(Vlad Tepes),老城中心建於15世紀的舊王宮遺址(Curtea Veche)就是他的居所,在上世紀末的鬧劇中被毀為一片廢墟。這裡還曾包括法庭和地牢,關押重要犯人,伯爵親自審判,不乏動用酷刑。正因為他嗜血如命,才激發了愛爾蘭作家的創作靈感,塑造出“吸血鬼”的形象。
遺址前弗拉德·採佩什的雕像
王宮旁邊的聖安東尼教堂(Biserica Sfântul Anton)是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教堂,建於1559年。當時的羅馬尼亞還是三個公國分治,布加勒斯特所在的瓦拉幾亞公國統治者大公米爾恰·謝潑德(Mircea Ciobanul)去世後就葬在這裡。“聖安東尼”在羅馬尼亞是兒童的守護神,1847年,布加勒斯特遭遇了一場大火,許多建築被焚燬,教堂裡卻有一塊寫著聖安東尼姓名的銀色銘牌完好無損。從那時起,教堂就以聖人的名字命名,希望聖人能夠保護孩子們免受疾病侵害。夜晚教堂內還會有彌撒活動。
穿過招攬生意的餐廳服務員組成的“雷區”,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座斯塔弗羅波萊奧斯修道院(Stavropoleos),它由希臘僧侶伊阿尼基·斯特拉託尼卡斯(Ioanikie Stratonikeas)修建於1724年,是布加勒斯特最漂亮的一座修道院。精緻的木質裝潢和石雕的門廊、石柱,融合了羅馬尼亞、拜占庭和奧斯曼風格的元素,內部有精美的溼壁畫。
教堂裡帶有這種木質屏障的一般就是東正教教堂啦
布加勒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Bucharest)於1864年由亞歷山德魯·勞安·庫扎(Alexandru Ioan Cuza)創立,他是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合併成羅馬尼亞的首任大公。
庫扎大公
大學廣場(Piața Universității)是城市最喧鬧的地段之一,廣場中央矗立著羅馬尼亞末代國王米哈伊一世(Michael I,1921.10.25-2017.12.05)的騎馬像,他兩度登基兩度退位,是二戰的“活化石”,也是羅馬尼亞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城市中心就是大學與舊王宮包圍起來的“革命廣場(Piata Revolutiei)”,最早叫“宮殿廣場”,因國王宮即現在的國家藝術博物館位於此而得名。廣場上方方正正的建築曾是羅共中央委員會大樓(Ministry of Interior),1989年底這裡上演了東歐的那一場鬧劇:因邊境小鎮蒂米什瓦拉事件,提前結束國外訪問的齊奧塞斯庫和夫人就在這幢建築的陽臺上發表公開講演,見大勢已去,在樓頂登上直升機,倉皇出逃,幾小時後就被抓了回來。這幢大樓現仍為國家辦公機構。
廣場上最顯眼的是一座重生紀念碑(Rebirth Memorial),紀念那個冬天和無辜逝世的群眾。白色椎體彷彿一把利劍直刺長空,穿過黑色鳥巢狀物,代表心臟,下面還有一片血跡似的鮮紅。
廣場對面有一座不起眼的東正教堂,能建在這裡的教堂自然來頭不一般。回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它的學名叫“克雷楚列斯庫東正堂(biserica kretzulescu)”,修建於1720-1722年間。二戰後教堂險些被拆除,在建築師們的努力下得以保留。教堂一側矗立著羅馬尼亞政治家科尼利烏·科摩蘇(Corneliu Coposu,1914-1995)的半身像,他曾在二戰期間領導民眾抵抗納粹,並著有《秘密日記》一書。
一街之隔的“中央大學圖書館”前矗立著卡羅爾一世(Carol I)的騎馬像。對面的建築始建於1812-1815年,曾是羅馬尼亞大公的住所,1926年毀於火災,1936-37年由建築師尼古拉·恩丘列斯庫(Nicolae Nenciulescu)負責建造,1948年起改名為共和國宮。
建築呈凹字形,右邊現為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rt of Romania), 收藏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羅馬尼亞各時期的繪畫藝術作品。
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
布加勒斯特最著名的建築,就是矗立於一座小山坡上的“人民宮”了。作為世界第二大單體建築,它佔地面積達36.5萬平方米,修建時動用了2萬餘名工人,700多位工程師,耗費了數千噸的大理石、水晶和黃金。羅馬尼亞本來經濟就不咋地,如此巨大的工程更是雪上加霜,不僅民怨沸騰,經濟也被拖入窘境,徹底擊垮了齊奧塞斯庫的統治。人民宮未完成,他就被推翻下臺。如今羅馬尼亞議會依然在這裡辦公,僅有一小部分對外開放參觀。
人民宮正對著的是宏偉的統一大街(Bulevardul Unirii),這條全長3.2公里的街道是布加勒斯特最寬闊的街道,大街中央共有41座造型各異的噴泉,象徵著羅馬尼亞41個行政區,正對著人民宮的一組最大,代表布加勒斯特。
最後,該說說羅馬尼亞的美食了。老城區最著名的餐廳就是位於Strada Stavropoleos街上的Caru' cu Bere,翻譯成中文叫“啤酒馬車餐廳”。19世紀時,這裡曾是一家啤酒屋,當時的啤酒都由馬車運輸,餐廳也隨之得名。餐廳位於一座裝飾一新的傳統風格建築裡,四周都是仿造巴黎風格的建築。走進餐廳,時光彷彿倒回了幾百年前,樂手在遍佈大理石、壁畫和彩色玻璃的餐廳裡演奏出悠揚的旋律。羅馬尼亞的美食和德國相近,畢竟,當年羅馬尼亞的國王卡羅爾一世就是從德國請來的,薩克森人還曾建起了包括布拉索夫、錫比烏在內的七座城市,自然就把家鄉的美食帶到了東歐。主菜以烤肉為主,搭配酸菜解膩。
老城區步行街到了晚上頗為熱鬧,有很多不錯的餐廳和咖啡館,還有各種小酒吧,氛圍極好。周邊巡邏警察也很多,安全度有保證。但旅行者晚上切勿前往偏僻的街巷。
布加勒斯特就是這樣一座反差無處不在的城市,絕對是醜陋與優雅並存。儘管人民宮等建築的修建充滿了爭議,但如果沒有它們,布加勒斯特也許只是一座平淡的古城而已。這些建築讓城市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歷史和魅力,如果有心,隨處都能發現驚喜。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