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血腥暴力、價值扭曲、兒童不宜……童書是如何走向“失格”?

由 希學英 釋出於 休閒

  第2856期文化產業評論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可當這兩者被不法分子結合起來加以利用,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近日,兒童讀物話題再度處於輿論中心。不少兒童文化作品屢見不鮮地打著“兒童教育”“親子互動”標籤,核心卻充斥著令人細思極恐的荒誕情節,揭示了在兒童文化產業成為文創強勁新勢力的同時,卻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事實。童書失格背後,到底是家長的錢好賺?還是孩子的心好騙?

  作者|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林媛媛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418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當下,家長的錢似乎越來越好賺了。

  所謂“一個孩子有六個錢包”。在目前呈現“1 2 4”狀態的中國家庭結構中,一個孩子往往處於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養育核心。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更引發一大波新生兒增加,80、90後父母不斷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也帶來了兒童消費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除一線城市外,二三線城市的兒童消費需求均處於不斷攀升的階段。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新的商機。

  隨之而來的,是兒童乃至青年消費在家庭支出中的佔比越來越高,其中,藝術教育作為孩子心靈陶冶的重要途徑,更開拓了兒童文化消費的巨大市場。然而仔細看去,這片熱潮湧動的藍海卻荊棘叢生,光鮮表面下暗藏著與純淨的兒童世界並不相符的暴力血腥、功利慾望甚至價值扭曲……

  故事得先從兒童讀物說起。

  童書,“失格”?

  近日,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兒童繪本在網路引發熱議。繪本中,動物小朋友們前往參加小熊的生日會,但吃蛋糕時卻發現有一位朋友不見了。故事出現了荒誕的神扭轉,餐桌上多了只烤雞——朋友小雞被端上餐桌成了“佳餚”……

  △讀物變“毒物”?!

  光看內容,你能想到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為孩子出版的童書?

  暗黑的內容背後,是當下童書充斥血腥暴力、價值觀扭曲及對兒童錯誤引導的亂象。讓人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家長們誠惶誠恐的心,及孩子們身心健康無法得到保障的未來。

  而像《小熊過生日》這樣從兒童讀物淪為“兒童毒物”的並非孤例。經筆者梳理,發現兒童讀物市場實在“辣眼睛”。

  血腥、色情、暴力繪圖竟來自暢銷級童書

  據相關報道,如《屍畫》《白日鬼呻吟》《教主,你就從了吧》等不少書名讓人吃驚的書籍竟出現在少兒圖書櫃臺,且其封面和插圖充斥著骷髏、鬼臉、兇殺甚至強姦等畫面。

  細看內容更讓人頭皮發麻,在題為《雞皮疙瘩》一書中,驚現“冰凍眼球串”“幼蟲冰激凌”等令人作嘔的字眼。而自稱“2013年度最受歡迎校園愛情奇幻小說”的《迷鏡愛麗絲研修班》一書,講述的竟是“恨嫁公主倒追小僧,體統全失依舊不悔”的畸戀與亂倫故事。

  更有童書插圖中顯示,卡通人物揹著鮮血淋漓的包裹,舞臺上躺著被警察殺死的人,寶箱在流血,傘扎進頭部。或貓爸爸開車載著家人,車輪底下是被軋過的老鼠。這居然還來自暢銷級童話書籍的配圖……

  價值觀扭曲,竟還是“小學生必讀書目”

  就在6月17日,有讀者反映知名兒童讀物《淘氣包馬小跳漫畫升級版》之《天真媽媽》《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中出現自殺橋段的詳細描寫。

  據投訴人表示,在《天真媽媽》對自殺方式的描寫中,主人公馬小跳因不想練鋼琴而與朋友討論“哪種自殺方式比較好”,接著兩人對話中出現“從樓頂上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飛下來”等錯誤引導兒童行為的語句。

  另一部《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則被指過分美化“死亡”。書中有一段關於跳樓的場景:“我再也承受不住人們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我決定結束自己的一生……我像一片樹葉一般飄向大地,然而我並沒有掉到地上,卻墜入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兩部作品均影響力巨大。

  《淘氣包馬小跳》連續六年居於開卷全國少兒圖書暢銷榜前列,由作家楊紅櫻創作,並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動畫片及舞臺劇;《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則由中國首位迪士尼簽約作家楊鵬所寫,封面列有“新課標指定小學生必讀書目”字樣。

  不管是“知名兒童讀物”標籤、迪士尼簽約作者的名頭,抑或“小學生必讀書目”的字樣,都給了家長大膽購買、放心選擇的理由。而這亦是最可怕的。

  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仍缺乏是非辨別能力的兒童來說,接觸此類文字將造成孩子對死亡的誤解,甚至增加對死亡的憧憬。若小讀者們模仿了書中“像鳥兒一樣從樓頂飛下”的描述,後果將不堪設想。

  童書中價值觀的扭曲對孩子造成的錯誤引導絕不僅僅是一張繪圖那麼簡單。

  兒童讀物成人化,讓家長也臉紅

  “白雪公主因為是與父親亂倫,才招來王后的追殺;白雪公主逃入森林,夜夜與七個小矮人交歡;王子之所以愛上死去的公主,是因為他有戀屍癖好……”“公主喜歡每天晚上讓青蛙在身上爬,獲得性快感……”

  這些讓成年人都臉紅的文字居然赫然出現在2010年出版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你沒讀過的初版原型》一書中,此“童話”情節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更讓人意外的是,該書曾在2010年堂而皇之地在各地新華書店出售。

  而這本“很黃很暴力”的《格林童話》,實則翻譯了日本作家桐生操改編的版本,並涉及大量亂倫、色情、暴力情節。

  還有部分唐詩集中,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詩句後竟配圖兩名年輕女子穿著裸露,頭髮凌亂,兩位男子抱頭鼠竄等畫面,腦筋急轉彎類圖書還不乏黃段子……

  多年來,兒童讀物成人化的現狀一直引人擔憂,讓家長防不勝防,亦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失格童書憑什麼受歡迎?

  正如一些譁眾取寵的新聞往往更加奪人眼球,兒童讀物也一樣。

  童書亂象橫生的背後,倒不如說是在刻意迎合兒童文化消費市場。

  目前市面之所以出現少兒讀物成人化、血腥暴力等亂象,部分原因來自圖書本身的低質量。缺乏創意、內容陳舊,選題雷同,讓孩子閱讀提不起興趣。而孩子們在閱讀“惡搞”類圖書時,則往往會很高興。有家長表示,“孩子還小,名著看多了就煩。言情小說、鬼故事不適合孩子看,可孩子就愛看”也是一樣的道理。

  可以說,兒童讀物成人化等亂象,本身就是一種對市場的迎合。

  在童書營銷方面,某書店工作人員也坦言,一些少兒圖書確實存在“少兒不宜”問題,但銷路卻不錯。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少兒版古典名著,孩子們都嫌太老套,不愛看。

  這也是為何一眾出版社紛紛瞄準帶有“少兒不宜”成分的兒童讀物這塊大蛋糕的原因。這種唯銷量論反映的正是兒童文化消費領域急於求成、功利浮躁的現狀。

  此外, “失格圖書”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認為,兒童圖書成人化的背後,說到底是當下青少年壓力過大、課業負擔過重所致。特別是不少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導致孩子產生過度的逆反心理。而具有奇幻、暴力甚至兇殺、色情內容的少兒讀物,恰恰滿足了孩子們潛在的反抗心理。

  在筆者看來,最常見也是最可怕的,是孩子們對書中某些不當行為的熱衷模仿心理。在馬爾科姆《引爆點》一書中,曾提出過“群島上的自殺流行潮”現象。

  20世紀80年代末,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自殺事件戲劇性激增。美國15歲至24歲的年青男性中,每10萬人中有22人死於自殺;而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其比率高達每10萬人中有160人,是美國的7倍多,超過世界上任何地方。

  據嘗試自殺的男孩說,他們第一次看到或聽到自殺事件是在8至10歲,而嘗試自殺的想法往往僅來自模仿或試驗性鬧劇。特別是對更年幼的男孩來說,自殺行為似乎包含著一種試驗性甚至娛樂性的因素在內。

  這說明對於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年來說,很可能會出於模仿、實驗、獵奇心態去做出危險的行為。而模仿文化產品中的不良橋段,就是其中之一。

  在穿越劇風靡時,就曾出現入戲太深的小小影迷,懷著在成年人看來根本無法理解的穿越想法模仿劇中上吊橋段,最終釀成悲劇。亦有5歲孩子在看完《喜羊羊》後模仿“紅太狼”,見人拿起平底鍋就砸……

  文化作品中一個小小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其實遠超我們想象。輕則只是精神損傷,重則將丟掉性命,讓人不容低估文化產品對孩子的影響,更突顯兒童文化產品規範管理的刻不容緩。

  童書市場的首要節點與N道防線?

  粗製濫造的文化產品,荼毒著孩子的精神,牽扯著父母的心。

  如果說色情暴力、價值觀扭曲的兒童讀物之所以能在市場廣泛流通,與其中多個“貓膩”環節密不可分,那麼相關內容的嚴查稽核則還是首要節點。

  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少兒圖書零售規模達234.59億,其中兒童繪本市場份額高達58億。2019年9月,全國共有555家出版社參與少兒圖書市場競爭,少兒出版競爭格局由原來專業少兒出版社“獨佔鰲頭”,變為各類出版機構“群雄逐鹿”。在廣闊的市場紅利面前,內容健康、適合兒童等標準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童書出版中,我們並不排除對部分敏感內容,存在讀者過度解讀的可能。但也有部分讀物的“兒童不宜”是顯而易見,卻被人“視而不見”的。

  “兒童毒物”得以在市場流通,暴露的正是出版機構內容把關不到位,“睜隻眼閉隻眼”、唯銷量說,及監管部門的管理缺失、制度缺位。

  失格童書侵害兒童健康,人人有責。如果說出版社的稽核是第一道關卡,那麼家長購買、社會監督等則應成為保護兒童的第二乃至第N道防線。

  此外,兒童讀物的標準該如何界定?

  目前市面不少作品聲稱自己為兒童讀物,但標準卻無從知曉。是目標閱讀群體為兒童?抑或內容與兒童相關?如果僅僅把呈現形式為卡通形象,內容較為低齡化作為劃分標準,那對兒童文化產品的理解亦未免狹隘。

  但標準一日未能界定,市面上出現披著兒童讀物外衣實則裹著色情暴力核心的文化產品就不會消除。只有劃分標準、制定門檻,兒童讀物的規範管理才成為可能。

  在更高的層面,兒童讀物的匹配和引導亦不容忽視。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成長,更是認知的提升、價值觀的樹立。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應以內容、認知逐步加深的形式為孩子匹配相應的讀物,讓書籍成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武器,並避免如媒體人陳安慶所說的尷尬現象發生——“孩子剛過了看皮皮魯和魯西西,淘氣包馬小跳的年齡,就要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從而真正讓孩子理解文化作品的真實意味,並逐步在系統的閱讀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結語

  光是兒童讀物市場,已經如此辣眼睛。但更可怕的是,兒童讀物只是整個兒童文化產業良莠不齊的的小小縮影。除童書外,這種亂象已經蠶食到兒影視劇、遊戲、動漫、短影片等多個領域。邪典動畫、涉黃遊戲、胡編亂造的兒童話劇依舊屢見不鮮地佔據著兒童文化市場的一席之地,汙染著本應健康無邪的兒童文化產業生態。

  一本書籍,一張插圖,一句對白,壓垮的可能不僅僅是一顆稚嫩的心,也可能是一條生命。

  我們口口聲聲說著,“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那麼保護這些天真爛漫的花兒,我們為何不從規範治理兒童文化消費市場做起?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童書“失格”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