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詞意畫集《詩餘畫譜》

自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以後,詩畫融合日益成為文人畫的重要追求。一方面,是文學手段對繪畫的介入,以畫上題詩最為典型;另一方面,是以詩意畫的形式再現詩境,如南宋趙葵的《杜甫詩意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就是以杜甫“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意入畫。

明萬曆四十年(1612),宛陵(今安徽宣城)人汪氏輯印了一部木刻版畫《詩餘畫譜》,集詞、畫、書於一體,是明末徽派版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詞意畫集。《詩餘畫譜》流傳甚少,至今可見的有上海圖書館藏萬曆四十年(1612)壬子刊本(殘本)、鄭振鐸舊藏二殘本、傅惜華舊藏殘本,北京圖書館藏鳴晦廬舊藏殘本等。作為第一部詞意畫集,《詩餘畫譜》具有顯著的藝術開創性。

首先,這是“詩畫一律”思想在詞學領域的實現。與詩意畫相比,明代以前的詞意畫數量並不多。目前已知最早的詞意畫,當屬唐代張志和因《漁父詞》所繪《漁父圖》,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載:“張(志和)乃為卷軸,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但此後的詞意畫並沒有隨著宋詞的繁榮而興盛,僅有圍繞《漁父詞》所作“漁隱”題材的繪畫,如元末吳鎮的《漁父圖》長卷,題有前人十六首《漁父詞》,每首詞均以圖相配,可以看作詞意畫。《詩餘畫譜》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一局面,正如明人黃勉仲《詩餘畫譜跋》所云:“然則詩果可以為畫哉!良由詩餘之詞婉然如畫。天寶以來,一時柳屯田輩,徒能即事即情,葉鏗鏘於音調,未能即景即詞,敷璀璨于丹青,故可使知者會心,不能使觀者悅目。”汪氏精選《草堂詩餘》中的百首宋詞(現存《詩餘畫譜》共收錄97首詞作),遍請名公書寫繪圖集而為譜,有力地推動了詞意畫的創作和傳播。同時,《詩餘畫譜》採用的版畫形式,“雕鏤刻劃,窮工極巧”,也有利於詞意畫的傳播。相較於傳統卷軸畫,木刻版畫可以多次印刷,反覆傳播,其接受物件不僅限於極少數的鑑藏者。藉助於這一相對大眾化的傳播方式,詞意畫的影響力得以迅速增加,畫家的參與熱情也隨之高漲。直至當代,詞意畫依然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詞意畫的興盛固然有具體的社會和時代原因,但《詩餘畫譜》之開先河的作用不可抹殺。

其次,以繪畫角度選擇詞作,形成了宋詞選本的新視角。眾所周知,詞長於抒情,但並不都適合轉換為版畫畫面。一是文字可以直接表現心理變化,但訴諸視覺的繪畫只能依託靜止的形象;二是版畫的創作方式決定了畫面的線條不能過於細密,因此不適合展現狹窄而密集的室內場景。基於以上兩方面原因,《詩餘畫譜》所收詞作大多形象鮮明突出,具有很強的畫面感;風格清麗疏快,較少穠密纏綿之作。如秦觀的兩首《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靜,人靜,風弄一枝花影。”“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都是將焦點集中於一、二小景,以明淨亮麗的色彩和傳神逼真的刻畫來凸現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徵,並以景色描寫來暗示內心情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這一構思與繪畫不謀而合,給後者留下了創作的依據和自由發揮的空間。集中所選詞作都包含有較多景色描寫,大多具有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的特點,詞境比較開闊,也易於轉化為版畫畫面。同時,《詩餘畫譜》的畫作多仿前代名家,包括唐代王維、宋代李成、范寬、巨然、米氏父子、元四家以及明代董其昌、莫是龍、文伯仁、文嘉等,這些文人畫家在藝術上大多不拘形似,筆意縱橫,由此形成了“清逸之詩趣,醇厚之餘韻”(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的審美旨趣。繪畫上的文人化審美追求影響了詞作的選擇標準,不僅入選者以“蘇門文人”或深受蘇軾詞風影響的文人居多,如作品數量居前三位的分別是秦觀(20首)、蘇軾(19首)、黃庭堅(10首),而且題材也比較廣泛,詠物、節序、羈旅、寫景等文人題材,超過了總數的一半。

最後,繪畫對詞境的創造性改造,形成了宋詞新的接受方式。作為與詩詞不同的藝術形式,繪畫有著自己獨立的表現形式和審美追求。丹青工繪形,而詩筆擅傳情,詩(詞)意畫是畫家基於詩意領會的藝術再創造,是以自我立意與情趣為出發點和旨歸的接受性表述。畫家需要從詞中擷取並提煉最具美感的形象或場景,或者增以己意,或者自出新意,重新建構畫境,從而形成新的意義整體。《詩餘畫譜》的畫作,大多以山水取勝,場景開闊,意境清雋幽雅,具有濃厚的書卷氣。其構圖雖然受詞作內容的約束,但畫家往往根據自己對詞意的獨特理解和藝術創作的需要,對詞進行創造性的接受。有時改變人物性別,如《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原詞主人公是一位晝寢的佳人,在畫中則變成了中年文士;有時改變場景,像《南鄉子》(原作《柳梢青》,誤)“霜降水痕收”、《醉落魄》“紅牙板歇”把原來酒樓茶館的環境搬到了山林或室外;有時乾脆偷換詞意,既改變場景,又變換人物。

以詞意入畫,不僅豐富了繪畫的題材,也有力推動了宋詞的傳播。直到今天,詞意畫作品仍不斷產生,以畫配詞的普及性讀物也層出不窮。不過,要實現“詩畫一律”的藝術理想並不容易,這不僅要求創作者兼具敏銳的文學理解力和高超的形象創造力,還必須具備中國古典藝術的綜合審美能力。即便是大眾化的傳播,也不能以喪失詞韻之美為代價,意在象外而風韻嫣然才是宋詞影象化的最佳境界。在這一意義上而言,《詩餘畫譜》對今天的詞意畫創作,乃至詞畫讀物的刊行仍將有所裨益。

(作者:王曉驪,系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教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37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一部詞意畫集《詩餘畫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