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遠征軍充滿榮光的那段歷史鮮活地走到前臺,騰衝,這個西南邊陲重鎮就開始成為了人們趨之若鶩的旅遊目的地!
我們在江漢平原也組建了一支短小精悍的三人“滇西遠征軍”,備車備物,星夜兼程,“四千里路雲和月”,22個小時遠征,“佔領”騰衝,創下了個人旅遊生涯中連續行車單程記錄。
雖然抵達騰衝已是第二天深夜時分,依然順利入住預定的“千里走單騎溫泉酒店”,酒店別緻的店名恰如其分的給了我們此行遠征一個準確定義。
節湊的快與慢是相對依存的,旅途快行正是為了旅遊漫步。到騰衝我們放慢了節奏,在散漫的氛圍中走訪了古銀杏村、熱海、和順古鎮。
【與古銀杏村有個約定】
有網友推薦,到騰衝有個偏遠的村落一定要去,那就是距中緬邊界只有數十公里的固東鎮江東古銀杏村。
時至上午已時,靜謐的村莊似乎還在沉睡,路邊少許悠閒的村民正在生火做飯,溼柴溫火,冒著黑煙。兩片五花肉與一鍋青菜告訴我,村民們並不富裕,但也不窮困,相距小康生活尚遠。在沿著由火山石鋪成的村中小巷漫步,不經意間我們便融入了銀杏村,村民房前屋後的院落裡總有幾顆碩大的銀杏樹,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空地四周,黃綠相間的銀杏葉還掛在枝頭,地上零零星星的落葉顯示著即將來臨的滿地黃金的季節!看來銀杏村的銀杏樹,古老而古樸,有聲有息,其特點就是隱於群山環抱,現於農莊炊煙之間,沒有太多人的打擾,也沒有太多的俗氣,更沒有絲毫的商業氣息。哪怕在那村中一顆罕見的千年銀杏王前,也沒人為的任何防護措施,任遊客零距離觀賞,隨性拍照留影。
要離開銀杏村,我似乎才明白,銀杏村就是“村在林中,林在村中”,銀杏與村落渾然一體。這裡,只在最佳的黃金時節才有層林盡染“滿地盡帶黃金甲”的景緻。雖然我們來的還不是最佳時節,但在銀杏村的深秋我們已然感受到了收穫的意境。
古銀杏村,待來年把握好最佳時節,我還會再來!
【與徐霞客在熱海“邂逅”】
實話說,我們不辭辛勞,千里躍進騰衝是奔和順古鎮去的,在遊覽古銀杏村時導遊一句“來騰衝旅遊沒去熱海,您還好意思說到過騰衝?”這當然是激將,可結果,卻使我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熱海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邂逅”。
乘環保車抵達享譽海內外的“一泓熱海”,遙望山谷嫋嫋蒸騰的熱氣,好似仙境的霧繞。這裡,青山環抱,山勢蜿蜒,大小熱泉順勢錯落分佈,地質特徵和地熱景觀引人入勝。
順著澡塘河邊唯一的石徑環行,沿途駐足近觀,熱泉遍佈,大同小異,無不是沸水噴湧,氣浪蒸騰。忽然不遠處傳來了轟鳴聲,原來是澡塘河瀑布--一個地質斷裂帶和一條大河交匯形成的飛瀉瀑布,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拍照。只見瀑布的飛瀉和峭壁溫泉的噴射,濺珠接霧,水汽交融,蒸騰瀰漫,如煙如霧。
此時,一個導遊正在向她的團隊流利地背誦導遊詞:大家看,瀑布畔那掛滿青苔、積澱著硝磺的石巖,恰似雄偉的“獅子頭”正張口仰天呼嘯,而與它翹首相望、怒目而視的“蛤蟆嘴”則不畏強暴,正以躍出之勢予以回應……這就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公元1639年遊歷熱海時大加讚賞的“蛤蟆嘴噴泉”!
原來如此!我在旁邊也聽得津津有味,同時沒忘記抓住人。
流拍照的空擋,用相機聚焦“獅子頭”與“蛤蟆嘴”,給它們也來了張合影,以資留念。
那位導遊繼續倒背如流:光陰飛逝,徐霞客記述的“蛤蟆嘴噴泉”,其“躍出之勢,風水交迫,噴若發機,聲如吼虎,其高數尺,水一沸躍,一停伏,攬人於數尺外,飛沫猶爍人面也……”栩栩如生,奇姿依舊!
的確,我大概瞭解這段歷史,徐霞客旅行生涯的最後一站正是滇西保山,他還曾讚譽當時名為騰越的古鎮騰衝“迤西所無”……
觸景生情,我的思維開始跳躍,望著氣浪滾滾,熱氣騰騰的“珍珠泉”、“熱海大滾鍋”,我彷彿看到378年前徐霞客沿著千年古道,芒鞋黎杖,走危地、探險境、結鄉賢、訪野老,情隨怒水滄江流蕩,足跡遍及高黎貢山麓,遍訪名勝古蹟,留下洋洋灑灑5萬餘字遊記的情景,這是徐霞客平生最為艱遠的一次壯遊,也是他的絕世之作,更是熱海的榮幸,可不,他使熱海從此名揚天下!
【與和順古鎮無聲對話】
出行前做的功課告訴我,騰衝城西南的和順古鎮因一條小河順流繞鎮而得名,而後又由“河順”雅化為“和順”,僅顧名思義,和順鎮應該是溫和柔順、祥和寧靜的地方。果真如此嗎?
車停在鎮外的壩子上,人走在入鎮的石板上,遠觀群山環繞,近看一馬平川,眼前清溪繞鎮,垂柳拂岸,秋荷揚姿,金桂飄香,牌坊引領,拱橋引入,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景象……難怪和順籍名人、曾任民國代總理的李根源對家鄉曾有“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的讚譽。
進入鎮西“士和民順”牌坊,躍入眼簾的便是一顆百年老榕樹,一排高臺翹簷老屋,一尊碩大照壁,一條環鎮坡道……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頓時更令我興趣盎然,刮目相看,有一種要去追根溯源的衝動。
或許是入鎮太早,鎮子裡悄然無聲,景點裡遊客稀少,一座座明清時代的民宅、古剎、祠堂疏疏落落圍繞著一泓碧水。官衙總兵府、商鋪滇草堂、圖書之府和艾思奇故居,以及滿鎮的清代民居,無不彰顯著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無不匯聚著中國古建築的風格,甚至有的還點綴著中西合璧的特色元素,散發著古老的文化氣息,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群的活化石。此時此刻,我似乎已經觸控到和順歷史的脈動。
我默默地感受和享受著這古色古香、幽靜閒適、清香四溢的氛圍,在用眼睛耳朵、手機相機,不停地與恬淡靜謐的荷塘,靜靜流淌的河水,變幻無窮的光環,此起彼落的鴨聲和櫛比鱗次的倒影交流互動。同樣,我睹物思人,在用大腦儲存、思維發散,不斷地變換角度,轉換空間,穿越時空追尋和順歷史的幾個印跡:
--和順獨有的擋風遮雨的洗衣亭,古樸典雅,沿河矗立,它既是洗衣納涼的去處,又是遙寄相思的寶地。由此不僅能夠想象當年遠走他鄉的和順男人對自己心愛女人的呵護,而且,也能夠想象這裡曾作為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的輝煌。
--頗具代表性的艾思奇故居則是一棟中西合璧、磚木結構的四合院,位於和順鎮水碓村,前臨元龍幽潭,後枕俊秀鳳山,風水講究,環境清幽,有串樓通欄,西式小陽臺,雕花格扇,古樸典雅。而在艾思奇故居的生平展覽裡,不難發現這位大哲學家的成長經歷與人生軌跡,也不難聯想和順這塊神奇土地對他的養育和影響,果真是地靈人傑啊!
--留在記憶深處的是“滇緬抗戰博物館”,它陳設在一棟典型的四合院裡,據說,這裡是當年遠征軍反攻騰衝指揮部的舊址,“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劍掃烽煙”、“日月重光”五個系列,透過大量老照片、史實資料、美術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那段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