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白夜裡想家睡不著,隨口吟出一首詩,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作

由 回秀蘭 釋出於 休閒

眾所周知,李白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一名資深的驢友。

他“一生好入名山遊”,據不完全統計,他的足跡遍佈18個省,206個州縣。

他在20多歲的時候離開了故鄉四川綿陽,踏遍天涯,卻再也不曾回去。

傳聞他的出生地是在隴西的碎葉城,但是他很小的時候便隨父親來到了四川。

他在這裡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所以對李白來說四川綿陽才是他的故鄉。

他時常想念著故鄉的山山水水,因此留下了很多思鄉名作,例如《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宣城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菩薩蠻》,“何日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公元734年,李白客居洛陽,一天夜裡突然聽到了一陣笛聲,勾起了他對家鄉的思念。

他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卻引起了千古共鳴。

這首詩名為《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是在724年的時候離開故鄉,此時正好過去十年。

在這十年裡,他到過襄陽、揚州、金陵等地,登上了廬山、岳陽樓,也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好友,諸如孟浩然、王昌齡之類。

他在安陸的時候,還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準確點講是當了許家的上門女婿。

很多人都好奇,以李白的清高怎麼會入贅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應該是他想得到許家的助力,步入仕途。

可惜的是,他始終未能如願。

當時他懷揣著理想離開了故鄉,可是10年過去了,所以當他夜裡聽到《折柳曲》的時候,想起遙遠的故鄉,心中該是何等愁苦。

“誰家玉笛暗飛聲”,詩歌開頭從笛聲寫起。

寂靜的深夜裡,詩人本就難以成眠,忽然傳來時斷時續的笛聲,勾起了他的思鄉情懷。

“誰家”是思鄉詩詞中很常見的字眼,例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不知秋思落誰家”、“誰家蘆管吹秋怨”等等,表達的都是一種離愁別緒。

而“暗”字也用得很巧妙,既暗合了“誰家”,又突出了笛聲的一種斷斷續續。

那吹笛之人未曾露面,可是他的笛聲卻在不經意間勾起了多少人的離愁別緒。

這開頭短短7字,看似平凡,實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礎,詩人所有的情緒都由這暗飛的笛聲而來。

“散入春風滿洛城”,這一句點出了季節和地點,同時也渲染了笛聲。

那笛聲隨著春風,傳遍了洛陽的每個角落,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當然是誇張的寫法,也是李白的心理作用。

這笛聲也許對於洛陽本地人來說,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對於李白這種異鄉人來說,卻是分外地動人心絃。

這裡的“滿”字最值得玩味,讓我想起了賈島的一句詩“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表達的也是一種思念之情,只不過一個是思念故鄉,一個是懷念友人。

雖然物件不一樣,但是這個“滿”字卻淋漓盡致地突出了他們那無窮無盡的愁思,讀來令人傷感。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兩句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引起了千年共鳴。

《折柳曲》是古代的名曲,古人有“折柳送別”或者“折柳寄遠”的傳統,所以對於遊子而言,《折柳曲》最能撥動他們的心絃。

李白在另一首詩中也曾言“曲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而今夜在這洛陽城中,被《折柳曲》勾起“鄉思”之情的又何止是李白呢?

那些和李白一樣作客他鄉的遊子,在這春日裡,聽到縹緲的笛聲,想必也會想起遠方的故鄉和親人吧。

這首詩最精彩之處,就是他表達了一種亙古不變的情感——思鄉。

他抒發的不是個人情緒,而是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共同心聲,短短28字卻成千古名作。

今夜的你是否也和李白一樣想起了遠方的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