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秦皇古道拾遺(六十二)一飛了談(霍彥清)
井陘是個古老的千年古縣,這是在多少年前就被國家民政部審批的。東天門秦皇古道遺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比古羅馬還早100年。
東天門
對此,邑內外各界人士眾說紛紜,有的還引經據典,甚至雲曰是明朝所修。我不禁想問,在明朝哪個年代,誰主持工匠,一次性把一塊玉閣下石頭硬鑿下去一米多而創造此豐功偉績?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觀我縣版圖南北長東西短,(現狀)。咱不管歷史上怎樣多次變遷歸屬,實事求是的分析它的道路分佈情況。
魯迅先生說過,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從遠古時期到現在唯一能判斷路的存在的就是由山山水水構成的地理構架,能大概做一下分析。
現在的路,分國道、省道、縣道、鄉鎮道和村道。
過去也是大致一樣,只不過把村道以外的大夥走的叫作官道。其實官道也是分為國道和地方道。
縱觀我縣道路網,光就官道而言,大致以南北為縱,東西為橫的話,大約為三縱四橫。因歷史上縣境歸屬多有變遷,就按現在的版圖言。
先說縱道:中間一條是以平涉路而言,到南北張村可視為直通。不用繞長崗。一直從南到北貫通,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核桃園
西邊一條,大致以核桃園下來到南北城關、石橋頭封神廟坡至礦區連小作過八里溝到溫塘。
東邊,以蒼巖山,到蘆莊,到吳家窯到芳嶺再到微水、巖峰、威州到孫莊、北王莊到西焦等。
橫向四條:
中道:以307國道娘子關、地都、乏驢嶺、蔡莊、城關、莊旺、仇西河、北張村、橫口向北偏東到長崗、微水、巖峰、上安(過去是東天門)。
北中道:南峪、城關石橋頭、礦區、趙村鋪、青石嶺、固底、威州、平望到鹿泉。也可以到莊子頭、棧道、鹿泉。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涼溝橋
北道:涼溝橋、辛莊、小作、南陘、楊青、防口、洛陽、東西焦、牛馬山、鹿泉。
南中道:於家、汪裡、大小梁江、呂家、支沙口、障城、王莊、蘆莊、割子嶺、元氏。
南道:昔陽,蒿亭、沿莊、測魚、白城、倒馬、贊皇。
這四橫三縱之間還各有勾連合分。是井陘大致的路網。
現在的高速公路鐵路更明顯有石太高速(青銀),舊石太鐵路,石太高鐵,石太高速(北道),再加上一條西北東南平贊。南二環繞城連線線(快速路)從鹿泉山前大道至礦區段家樓。再加上西天路和現在正開的東天路,還有以後307複線。井陘直是路路暢通,到處是生機。
因此,井陘境內從古至今留下來的古道有的是,只不過都不大好走,不是沿河就是翻架山樑。根本原因就是古代生產力低下,只能是依山就勢而行。這也充分體現了,千秋萬代辛勞質樸的井陘先民們,從遠古時期有人類以來,與大自然和諧與共的生存歷史。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因井陘是從平原到咸陽(京城)的通京必經之道。驛道是古代的官道,也是分國家投資管理和郡、縣管理之分。集軍事,郵政、商業等於一體。
秦皇古道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的郡縣制等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即:車同軌路通轍。中央投資興建的驛道也是經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士組織地方各級官員逐級上報,在進一步考察基礎上反覆論證定下來的。由咸陽通往各地的國家級官道(古驛道。在過去人挑肩扛,騾馬馱運,駱駝運輸,木軲轆車等為基本運輸方式(旱路)。
在那時,國有國驛道,郡有郡驛道,而縣有縣驛道。相應鄉有鄉道,村有村道。
那時,郵政體系也分國、郡、縣各級傳達郵送體系。國家則以八百里加急跑馬傳送的驛站式形式為主。然後郡縣各有體系,形式和現在差不多。縣以下除加急騎馬送信外,大部分則以郵差步行為主。所走路線,也稱為官道,但與國道的官道相比,就有了等級上的差別。
就像現代一樣,從國家到郡和縣。修官道是必須的事情,除每年維修平整外,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遇突害沖毀塌陷之外,還要進行搶修,徹底報廢地段還要擇址重建。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井陘古驛道
另外,因郡縣制和歷代治所變更,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和方便,個別地方,報請國家批准,調整和加修一些路段或改造一些部位不太罕見。當時的記載流傳至今,就成了一些能引經據典的原由。但歷朝歷代都要修茸是保證大交通暢通是歷史的必然。那個朝代才有的理論在井陘是站不住腳的。
但井陘這一純山區縣,取方便形成地方驛道容易,改國道難上加難。
舉兩個部位說明,一是貢家莊一帶至莊旺到西河,河岸為斷層峭壁,在河灘是大河水岸上無土坡,在冷兵器和冷運輸時代。決定不能改變古驛道舊址。
另外,微水北頭至巖峰、威州道口玲瓏寺一帶,也屬峭壁懸崖地貌,開一條道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加上石圪墶、南河頭等等部位。它們用石頭記載著歷史的痕跡。
還有遠近的取捨和用於關隘,渡口的守護,不是輕而易舉能改變的。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古代木軲轆車
木軲轆車,不是非走車轍不行,土路,磚地,石道都能走,寬闊地帶根本沒有固定車轍。凡有車轍,必然是窄獨之處。
東天門遺址,過閣前後車轍明顯且深,下鑿多就說明這一點,歷年歷代車只能壓轍而行,這也是車同軌站同撒產生的必然情由。而寬闊一點部位,則以騎撒而行亦可。但輜重還要壓轍而行,因此,寬闊古驛道部位,下鑿不多,土路更不見車轍遺存。
由此,東天門秦皇古道遺址是世界上僅存最早的古驛道和關口歷史瑰寶,不容置否。因不同時期(河干水小、等某些原因)走一些就近闢路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事實。
這條古驛道,從秦前有到秦設為國級官道至日寇侵華,有了汽車,膠輪馬車修了馬路(公路),還有鐵路。這些機械化運輸的出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了大致水平,而不在乎路程。結束了兩個歷史:一、道路不再完全走古驛道,這是過去歷史不可能做到的。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拉駱駝
二、從古至今以旱路運輸以拉駱駝、鏢騎車馬、人擔肩背的運輸方式一去不復返了。
三、秦皇古驛道的修復保護,成了重中之重,娘子關古驛道,和固關(舊關)古驛道有了誰為國級官道有了,引經據典,各自為陣的各種紛爭。
另外,關於井陘歷史上的治縣之所在各種說法,既不能持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
在井陘不外乎,城關、皇都、洪州、天戶、威州、秀林、洛陽、葦澤、中山等一些意項。餘認為,這是不可置否的事,只是歷史長短的事。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井陘宋古城南門
不說遠的,僅解放前後井陘的縣府,從民國政府和國共合作政府,以及日偽時期到解放後至1957年一直在城關。但抗日政府,從胡仁、路南的障城等地和路北等地,至後來合併到城關,57年後到微水。這過以後不用多說,再過一千年會引發不小的紛爭。
這該如何定案,也是不可置否,但兩三千年後,又該怎樣說,以啥為依據?誰的對否?
因此,以傳說加上地理(地形地貌)作為依據,好像不那麼蒼白無力。
首先應認定,都做過縣治之地,各自盡量要詳敘的合情合理,讓人不可置否。不要為了肯定自己所論而否定別論。
其次,從地形地貌上看,最能有說服力的看,在冷兵器時代和現存保留狀況。我比較認定城關為最長久的治縣之所,其餘處所為臨時居多。更重要是,這些地方做過,但不是斷斷續續的從古至今做治縣之地。
一、城關,從乾西北來脈並具後有背旗山做靠山,附合我國地形。脈發崑崙,西北高東南低。
二、山環水抱,前有彎弓照綿河,和雪花山(轎頂山)前案,亦屬三河口(滋水河)交匯地帶,前後左有良田萬傾。
三、過去土圍成箥箕城。後來以河卵石和大磚包土漿砌,堅固耐用,易守難攻。具有得天獨厚的城之優勢,井陘境內無可比擬。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宋古城城隍廟戲樓
井陘境內,唯有城隍廟,文廟、書院、狀元橋、奎星樓、巽方文昌塔、鬼方下寺塔丶寺院、尼姑庵,河東渡口,郊場、北關逃生路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以上種種井陘境內唯一能做縣府的地方,是諸位可圈可點深挖戶論之處。是從娘子關到井陘口土門古代井陘的風水寶地。
另外,好風水地帶地下都有好東西,優質煙煤等,老城關下邊仍然不少。順便說一下,城關,不要叫宋古城,也不要帶古字,就叫井陘城為宜。(待續)
文中所有照片均來自網路。文中觀點只代表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平臺。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88 字。

轉載請註明: 盤點井陘古驛道的歷史變遷,不變的只有地形地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