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的寺院裡,繁茂的綠林中,一座幾十米高的古塔突兀立起。灰褐色的堅實塔身在周圍環境下顯得尤為醒目。
當陣風吹過,那些掛在各層簷角的鐵鈴便會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之聲,如梵音飄蕩又如天籟鳴響,令人聞之心靜而忘俗。 承天寺位於銀川市西南部,寺內聳立著一座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與海寶塔遙相呼應,因海寶塔俗稱北塔,它亦取名為西塔。寧夏境內大概現存有100多座古塔,承天寺塔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古塔,也是寧夏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
據史料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年幼的皇太子登基,皇太后沒藏氏為了保護兒子“聖壽無疆”,祈望西夏江山永世長存,遂於1050年派人建起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
據說在建造期間,一些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還被裝進金棺銀槨裡,埋在了塔基之下。1055年,來自宋朝的《大藏經》也被置於寺內。古寺與古塔完全建成後,皇太后多次邀請來自回紇的高僧登座講經,自己則與小皇帝即席聆聽。承天寺出自名門,又受到西夏王族的如此重視,很快成為與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廟。
元末明初之時,這座寺廟與古塔遭遇戰火、地震的破壞,僅有“一塔獨存”。後來朱元璋之子朱栴下令重修擴建,方令承天寺的“梵剎鐘聲”重新迴響起來,併成為當時寧夏八景之一。到了清乾隆年間,也就是1738年,一場特大地震來襲,承天寺與承天寺塔全被震毀,徒留一地碎磚片瓦。1820年,人們根據西夏時期的風貌,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古寺與古塔。
現在承天寺的主要建築有五佛殿、承天寺塔、韋馱殿與臥佛殿。韋馱殿和臥佛殿位於內院,在它們兩側分別建有一座配殿。殿堂之間均用重簷磚雕垂花門和圍牆相互連線,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五佛殿與承天寺塔位於外院,建在一條呈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
承天寺塔雖非原建,卻保留了原來的基本形制。每層塔簷除了用三層對稱的疊澀花牙磚砌成外,沒有飾以華麗的仿木斗拱。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稜角牙磚,上面建有一座八面攢尖頂剎座,剎座頂端飾有桃形綠色琉璃塔剎,這種裝飾是因為在清朝整修期間由於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而臨時加裝上去的。
總體看來,整座古塔造型挺拔風格古樸,較好地再現了西夏時期的佛教建築風貌。 自承天寺塔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寺院裡很快建起博物館與古建築展室,展出了許多當地出土的珍貴文物。2006年,這座古塔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