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在網際網路的潮流中,無數網路熱語產生了,又被湮滅在迭代的歷史中。比如“絕絕子”,這類詞語傳播度廣、易用性強,然而最終它仍被歷史湮滅,這是為何?本文作者就以“絕絕子”為代表的網路用語做了總結,不妨來看一下。
網路用語往往紅極一時就會過去,大部分人卻反覆被捲入這場洪流中,這時候需要抽身出來,思考一下如何不再被“話語”操控,明明我們才是說話的人。
三天沒上網,就已經忘記該怎麼衝浪了。剛領悟完發瘋文學、廢話文學沒多久,現在又出現一批“當代語言藝術家”,他們席捲各大網路社交平臺——
- “咱就是說,一整個給我嗑到了”
- “家人們,今天就是說,純純一倒黴蛋了屬於是”
- “被玲娜貝兒一整個可愛住了就是說”
這不就是寫作文湊字數的你嗎?/小雞詞典lite
等等,絕絕子沒人用了嗎?說好的YYDS呢?果然,面對潮起潮落的中文網際網路世界,你永遠想不到,會有怎樣的語言形象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接著一個不留神又被時代的浪潮淹沒。
回到3個月前,UP主@Halation君釋出影片《【國家級朗誦】絕絕子》,播放量至今已達143.9萬。在該影片中,由作者“鑄幣腦子”把眼下各種網路流行語組合堆砌成一個看似可愛實則驚悚的段子,經UP主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地朗誦出來,其效果對以“絕絕子”為代表的網路流行語侮辱性極強。
給大家強行回憶一波“絕絕子”。/bilibili
原本只是一個供大家茶餘飯後樂呵樂呵的整活搞笑系列, UP主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次現象級調侃,竟成為了“絕絕子”最後的輓歌。
在這個笑後即焚的時代,再拎起幾個月前打得火熱的話題來看,彷彿在讀史前史。如今對話方塊裡鮮有“絕絕子”的蹤影,它們跟轉瞬即逝的meme一樣,“笑過,僅此而已”。
一、被嫌棄的“絕絕子”的一生人人喊打的“絕絕子”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當初網上眾說紛紜,最流行的說法是——“xx子”這一格式早在貼吧時代就有了,而推動它大火的是國內某檔選秀節目,觀眾將選手的名字縮寫為“xx子”表示欣賞與喜愛。
有網友認為,虞書欣在選秀節目中的造型和日番《pop子與pipi美的日常》中的“pop子”形象相似,於是便有了“欣欣子”的可愛暱稱。
後來隨著該節目熱度上升,內娛、飯圈都開始這麼叫,並且衍生到各種形容詞上。被他們掛在嘴邊的“絕了”瞬間黯然失色,非得“絕絕子”才能把情緒值拉滿。
“絕絕子”能夠火速傳播,最大的優勢就是理解和使用門檻較低。可以輕易突破固有的圈層,毫無節制地向外擴張,久而久之,網際網路上就會湧現大量復讀機——
- “今天的妝,原相機也是絕絕子呢!”
- “鮮肉月餅yyds,酥皮真的絕絕子!”
- “今天才週一,絕絕子!無語子!”
- “氣死我了,這是什麼絕絕子戀愛腦?”
各種“xx子”的使用。/製圖:甄米粒
小賭怡情,大賭傷身。“絕絕子”之類的詞偶爾一用,對方大概會覺得你有趣、嬌憨、呆萌,懂得放下身段,還透著真情實感;倘若高頻密集使用,並與其他類似的流行語共同出現時,會顯得人極匱乏,像一個用網路流行語拼湊起來的三次元縫合怪。
當這麼一個縫合怪橫行網路的時候,不免引發許多反思。6月24日,知名漢字博主@王左中右發表了一篇題為《你們那好好說中文得判幾年?》的文章,對當下眼花繚亂的流行語表示困惑和反感:“絕絕子,總讓我有種斷子子絕孫子的感覺。”
《你們那好好說中文得判幾年?》節選 /微博
這篇文章給絕絕子的走紅添了一把柴,讓其從此走上“黑紅”之路,部分網民對“絕絕子”積壓已久的不滿就此開始蔓延。
不久後出現的“國家級朗誦”,催生出各種方言版本的《絕絕子聖經》、網民狗頭保命式的玩梗諷刺,多家主流媒體也相繼發文對“絕絕子”“yyds”的泛濫現象進行批評。一場“反絕絕子”的狂歡又開始了。
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場對“絕絕子”的討伐中,很多人一樣是三句不離梗:“蚌埠住了家人們”“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好像有什麼大病”……用魔法反對魔法,究竟是在捍衛所謂漢語的純潔性,還是僅僅在發洩情緒呢?
有網友在“國家級朗誦”影片下留言:一直在刷“蚌埠住了”的人和“絕絕子”有啥區別?/bilibili
很快,像許多過往的網紅熱詞一樣,慘遭圍剿的“絕絕子”落荒而逃,取而代之的是“emo”“ 社交牛逼症”“咱就是說”“一整個愛住”等新詞熱梗。再過一陣子,誰去誰留不得而知。
流行語的出圈與退場,也許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作為見證者的我們,有人隨波逐流湧入輪番上演的狂歡中,有人高高在上試圖扮演語言警察,也有人不管不顧任其自生自滅。
二、不好好說話,到底是為了什麼?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年輕人,為什麼最終親手驅逐“絕絕子”,背後的原因難以一概而論。亞文化叢生的年代,每個人邊界雷區不一樣,喜好癖好不一樣,有人覺得“絕絕子”是圈地自萌的群體趣味,有人覺得是毫無意義的漢語之恥,如前所述,還是用法和用量的問題。
常見的絕絕子句式多為女性使用,因此有人將其作為“精緻女孩”們的靶子來打,其實,在濫用網路熱詞這件事上,並不分男女——部分離開抽象話和不雅字眼就活不下去的男性,某些離開口癖和話渣就不會表達的人,都同樣要反思。
“反絕絕子”的流行,是否包含著一定程度“厭女”的社會症候?/bilibili
批評也好,反批評也罷,我們都不如俯下身來,觀照他人或自身在頻繁使用網路流行語時的內心需求。只有當你真正瞭解一個事物,才能理解它,哪怕不認同。
在澎湃新聞人物欄目播客《漣漪效應》一期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教授鄧建國或許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入口。他表示,主流語言之外的一些俚語,既可以作為一種共同的語言,也可以作為一種區分的語言,這恰恰滿足了一個社會人想獲得身份認同和身份建構的需求。
絕大部分普通網民在現實生活中掌握的話語權力並不多,透過不斷復讀和使用網路用語極易融入某個集體,進而獲得歸屬感與認同感。而公眾人物透過創造和使用新梗新詞,勢必能搭上流行文化的便車來營造注意力,效果也是有目共睹。
比如憑“梗王”出圈的白敬亭,雖然沒有太多好劇傍身,但粉絲數將近300萬的微博小號全是他的“戲”——
這孩子一看就沒少衝浪。/微博
就連楊洋靈魂拷問“yyds什麼意思”,也能狠狠為自己拉來一波好感,粉絲紛紛在底下科普“楊洋單身”“楊洋懂事”“楊洋大叔”——
楊洋:你們管這叫粉絲?/微博
還有近幾年打破過去“偉光正”形象的央視天團,如果你看過央視某檔真人秀節目,想必都領教到了他們每十秒一個笑點的造梗能力——
文化人拋梗接梗,自然放鬆不媚俗。/《你好生活》第三季
再看上個月開播不久的一檔出圈綜藝,上演的喜劇作品也是連續爆梗、頻出金句,把網際網路給整得明明白白,這不是個十級衝浪選手你都笑不出來——
上下滑動:喜劇作品《時間都去哪兒了》,被網友直呼“戳中痛點”。/《一年一度喜劇大賽》
而在聲浪起伏的彈幕中,你也能從中窺探到這個陣營分明的網際網路世界。不懂梗的那一撥觀眾,在表示“笑不出來”的輕蔑後,或許會有那麼幾秒“快樂只屬於他們”的落寞,緊接著就開始端起小本本做筆記了。
三、學不好語文,連三觀都是網路流行語縱使學會各種梗和流行語,可以塑造時尚親切的網際網路弄潮兒形象,並由此獲取集體認同感,但是如果用力過猛而走向病態媚俗,終會被扔進語言的垃圾堆。
我們可以為無傷大雅的諧音梗捧腹大笑,卻萬萬不能接受玩梗愛好者的輕佻無知。前段時間,“傘兵”一詞在網路平臺上頻頻出現,由一個光榮的職業身份淪為不少人上網吐槽、罵人的“諧音梗”,央視網對此發文批評並且呼籲:“不要汙名化傘兵!”
還是那句話,玩梗需適度。被全網封殺的郭老師,過去秉持著“有話不能好好說”的原則,在直播間大搞語言行為藝術,自創了諸如“集美”“耶斯莫拉”“奪筍”等“郭言郭語”。如今,自以為製造了潮流的她,淹死在了自己的潮流中。
官方公告點名,郭老師被列入警示名單。/微博
不管是“傘兵”“郭語”還是“絕絕子”,這類語言都可稱之為“辣條語文”:口感衝,易上癮,廣流傳,沒營養。它們充斥著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譬如微博、短影片、商品文案,以及評論區的素質發言,屢見不鮮。而在一陣狂歡過後,就會被大多數人厭煩和鄙棄。
批評過後,倒是可以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語文教育和語言環境是不是太空泛,才讓這麼多年輕人樂此不疲地用這種“新語言”去創造一個只有口嗨與口癖、只追求氛圍而不談實質的賽博世界?
理想中的語文教育,工具性與思想性應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但如我們所知,工具性的砝碼常年偏重,導致離開應試環境後,出現了成批的思維懶漢。
當我們淪為思維的懶漢,身邊堆積再多的書也形同虛設。/《編舟記》
作家葉開先生在《對抗語文》一書中所言:“一個人閱讀量有限,不知道知識的傳承關係,很容易就會拿一個小山包當華山,在那裡殺豬一樣抒情。”
2020年,《新週刊》在《重修語文》專題中提到的“學不好語文的三十個後果”進行自察,卡在哪一步,該找什麼補,對症下藥便好。
語文學習是終身的事,只有對一門語言保持好奇和敬畏,思想才會逐漸立體,表達也會更加精準,而不是在一些網路用語裡週而復始地打轉。
《種瓜得瓜》/豐子愷
四、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該怎麼說話?網路用語往往紅極一時就會過去,大部分人卻反覆被捲入這場洪流中,這時候需要抽身出來,思考一下如何不再被“話語”操控,明明我們才是說話的人。
面對紛繁複雜的文化現象,我們要懂得鑑別,不可濫用。當下,網路用語大行其道,適度瞭解且不依賴才是應有之義。
當你想表達對某種事物的喜怒哀樂,不能把這些情緒只放入“絕絕子”的框內,漢語文字千千萬,完全有更豐富的詞句用來抒發你的內心。
魯迅曾在《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評價漢語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些美可以概括為意境美、音韻美和形象美。
魯迅:這我真說過。/《覺醒年代》
而當我們聊詩詞歌賦、聊陽春白雪,恰恰可以喚醒我們的審美體驗、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同時能夠汲取更富營養、更具特色的語言文化。
至於“絕絕子”之類的網路用語,它們像極了短影片裡賣力整活的老鐵,總在我們覺得漢語已經窮盡各種可能、沒有笑料可挖的時候適時出現,博我們一笑,也讓我們看見原來這個社會還有如此豐富的切面,以及如此複雜的紋路。
應該相信,一個健康、包容的語言環境,既能允許陽春白雪,也可接納下里巴人。
時間會給流行語的爭議一個公允的答案,大可不必在當下為了所謂的“純淨中文”吵個地覆天翻——畢竟,這些口頭維護純淨中文的人當中,有幾個能使用真正的純淨中文,也很難講,至於什麼是真正純淨的中文,就更難講了。
參考資料:
[1] 別再給我發“絕絕子”了.格子.X博士.2021-08-20
[2] 最近被網友狂罵的“絕絕子”到底是什麼梗.真新鎮小茂.BB姬.2021-08-23
[3]徵用與反抗:當“絕絕子”背叛“絕絕子”.漣漪效應.澎湃人物.2021-09-10
作者:甄米粒康斯坦丁;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本文由@新週刊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