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樓下秋風起
記者 景斌 荊毅萍
當陣陣秋風吹過巍巍中條,千年鹽池泛起潮波,關公故里碩果壓枝,秋風樓上白雲起兮。
剛剛過去的山西省第八次旅遊發展大會暨第33屆關公文化旅遊節,讓四面八方的賓朋好友深切感受到了大河之東的深厚底蘊、人文積澱、文旅融合和發展態勢。特別是眾多旅遊景區的創新性表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非遺展示、文藝表演、特色小吃……盛會召開期間,位於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北的后土祠也裝扮一新,用自己的方式向遊客講述后土娘娘的故事。
提起后土祠,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秋風樓。這座因漢武帝所作《秋風辭》而聞名於世的古樓,歷經幾多風雨,至今仍矗立在後土祠的“壓軸”之處。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千古流傳的《秋風辭》,總是在深秋時節讀起來更有深意。雖說“千古一帝”都難免“悲秋”,但金秋豐收更給人信心。
不得不說,河東真是人傑地靈。一曲《南風歌》,一首《秋風辭》,同是帝王之作,均是河東之吟。看似簡單的詩詞歌賦,正是生生不息的文脈傳承。如今,市委、市政府借力盛會,提出打造一個片區(關公故里--鹽湖旅遊區),拉動兩條示範帶(黃河文化旅遊示範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範帶),叫響一個品牌(關公故里、好運之城),建設一個目的地(關公故里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戰略目標。可謂南風歌起,政潤民心。
以文化人,文旅正興,秋風樓下秋風起。走在“瞻魯”“望秦”的“張儀古道”上,觸控著每一塊古樸的牆磚,似乎能感知到兩千多年前秦相張儀的縱橫捭闔之道。
秋風樓固然美好,但身為國家4A級景區的后土祠不止有秋風樓。絕大部分人都知道后土祠是祭祀后土娘娘的祠廟。相傳,當年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在汾陰脽上掃地為壇,祭祀后土地母。此後,眾多帝王“循規蹈矩”也來此祭祀后土。有關記載證實,北宋年間,后土祠才漸成規模。
說到土,想起一部熱播電影裡有一句臺詞,“啥不是土裡頭生的,啥不是土裡頭長的。土都不嫌棄我們,我們還嫌棄土嗎?”土生萬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對土地心懷敬畏。這延續數千年的敬畏,蘊含的是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憧憬和嚮往。
今年9月23日,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回頭再看金秋時節的河東大地,田間地頭一派糧滿倉、果滿筐的豐收氣象。土地是什麼?它是糧食穩產的根脈!糧穩天下安。
因為物質的不斷豐富,人們才會追求精神的滿足。如今,可供人們放鬆休閒娛樂的方式數不勝數,看戲似乎成了少數人的愛好。
其實,在古代,看戲也不是很“大眾”。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戲曲才變得越來越接地氣。
要唱戲,就得有戲臺。全國各地的戲臺千千萬,但后土祠的“品字戲臺”卻十分罕見。3座戲臺呈“品”字形狀,各有特點,又渾然一體。據說,過去一到廟會,蒲劇、豫劇、秦腔3種大戲一起上演,同臺競技。孰好孰壞,看3個戲臺下的觀眾多少即可一清二楚。
戲韻悠長,穿越古今。后土祠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東西五虎殿、獻殿、明代軒轅掃地碑、宋代后土祠廟貌圖碑、蕭牆碑等,還有那些做工精良、寓意深刻的木雕等,每一處都值得一看。
國慶臨近,舉國歡慶。在這秋風不燥、歲月靜好的日子裡,何不登上望河臺,看一泓清水入黃河,想象“榮光冪河”;聽后土傳說,千百年來守望相助,祈願國泰民安。
攝影:記者 張國平 王運濤 景斌 荊毅萍
【來源:運城新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