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秀色半城湖”。延慶,地處北京市西北部。其南控居庸、北枕海坨、東依懷柔、西連官廳,自明代以來就是拱衛京畿的重要門戶。近日,記者走訪了延慶古長城67-69號敵臺區間段,已經搶險修繕了兩年時間。
延慶區八達嶺鎮古長城景區東段。千龍網記者 紀敬攝
“目前的問題主要是敵樓牆體大面積坍塌,多處開裂、鼓閃,牆磚風化、酥鹼,毛石基礎坍塌。甚至上面長滿植被、灌木,樹根侵入之後導致牆體縫隙,會有雨水進去形成凍脹,這也是很多古建築文物遇到的問題。”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海寬談到。
於海寬說,本次修繕秉承“最小干預”原則,透過技術手段消除險情和安全隱患,儘可能使用原構件,按照原材質、原形式、原工藝、原尺寸進行修繕,最大限度保護文物遺存和歷史資訊,以延續其重要的文物價值。另一個原則是修舊如舊,能用的老磚都繼續留下使用,平面沒有大變化,不影響遊人同行的地方就不動了,儘量不改變長城的風貌。
“現在以搶險加固為主,難度不大。工人用背架背長城磚,一塊磚30多斤,一趟背兩塊磚,往返敵臺1個小時,一天8小時背16塊磚。”談到修繕長城的運輸和人工成本,於海寬說非常高。
此次由黃廷方基金會捐資修繕的延慶長城67-69號敵臺及兩側牆體段落,位於延慶區八達嶺鎮古長城景區東段,涉及3座敵臺、4處登城便門、1處墩臺、1處登城口及長城牆體共1255延米,是八達嶺長城的延伸,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此段長城為明正德十年修築,隆慶三年戚繼光主持薊鎮期間曾建空心敵臺,嘉慶十八年和萬曆十年又有兩次大規模修築。現存長城邊牆及敵樓形制做法與其所屬時期建築特點相符,是明長城歷史發展的珍貴例項。
87號敵臺內部搶險前(延慶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瞭解,2005年,延慶區政府率先在全市範圍內啟動了長城保護行動,開展對全區範圍內長城的調查工作。經過歷時3年的艱苦野外調查,全面摸清了長城的分佈、特點以及儲存狀況,為後續的保護利用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支援。在此基礎上,延慶區啟動了有計劃的長城及其附屬文物搶險保護工作。柳溝城、石峽關長城、八達嶺古長城、水關長城等一大批長城本體以及城堡、烽火臺得到搶險修繕;大莊科段長城、四海九眼樓段長城等位於延慶四季花海、冰川綠谷等溝域經濟帶的長城得到有效保護。
87號敵臺內部搶險後(延慶融媒體中心供圖)
目前,延慶累計修繕長城牆體11000餘延米、敵臺30餘座、關堡10座,使全區的磚石長城修繕率達到30%以上,為當地的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元素。隨著長城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長城資源的利用效果也逐步凸顯。除八達嶺長城、水關長城、八達嶺古長城等長城景區不斷髮展,岔道城、柳溝城、香屯、石峽等長城古村落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利用也提上日程,
於海寬還提到,延慶中帶有堡、營、屯等100多處都與明代軍事有關,也是長城的附屬文物,其中今年雨季出現坍塌的就有20多處,而且是老百姓的生活地帶,對長城進行保護修繕也是關係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