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為我們國家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珍寶和自然絕景,但時間永遠是最殘忍的存在,很多風景,無論是巧奪天工的奇蹟工程,還是自然造化下的絕美江山,很多都難逃自然災害、人為災難和時間的侵蝕,其中甚至有很多能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繼續被看到,就已經是個奇蹟了。當然更有一些再不去看一眼,就即將消失了的風景。
讓我們想起這些風景的,正是最近應縣木塔所面臨的難題,儘管我們對它的瞭解已經並不算少了,可即便頂級古建築研究領域的專家,目前也都束手無策了。
作為當代中國僅存的八大遼代木構建築之一,應縣木塔在古建築界的地位幾乎已經達到了最高,儘管山西省還儲存著時期更早的全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築,但如果將高度、建造難度和支撐其儲存至今的複雜程度也考慮在內,那麼憑藉幾乎超越時代的技巧而建造出的應縣木塔,將木頭可以實現的“魔法”施展到了極致,說是天下第一古建築其實也不為過了。
難道這座經歷了近千年滄桑變化的“通天之塔”,也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麼?一直以來的自然侵蝕和經歷的重重戰火洗禮,應縣木塔在上個世紀30年代失去了底部可以支撐一定重量的牆體,與梁思成先生同時代的另一位建築大師莫宗江先生在1950年考察時曾說:“自夾泥牆被拆除改成格子門以來,僅僅經過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東北。在第二層內的各柱向東北傾斜最甚”。
而如今,應縣木塔第2、3層的傾斜程度已經更大了,肉眼即可以輕易觀察到其樑柱的傾斜,簡直是以“搖搖欲墜”的姿態繼續堅挺了。之所以仍在堅挺,是因為應縣木塔的木構結構足夠複雜,屢次遇到磨難,又屢次憑藉複雜的結構化解,可同時,這樣極度複雜的結構,也為木塔的維修帶來了無從下手的難度。
所以,在這座建築奇蹟前途未卜的今天,作為旅行者,能越早去看它一眼越好!因為再不看也許真的就沒機會了。
雖然目前對於木塔的大修還沒有進入實際的操作階段,但透過多年的研究,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瞭解它的基本構造了,而且關於木塔的維修也早已有了多個方案,大都極為複雜,必須下定決心才可以一試。
第一個方案,也是最主流的方案,是“落架大修”,即將塔上的所有零部件拆下,維護換新,再將木塔重新“組裝”起來。這同時也是最複雜的一個方案,包括在木塔周圍如何搭建施工場所、能否原樣組裝成塔,都是未知的。
第二個方案則是“整體加固”,因為應縣木塔的第2、3層傾斜最為嚴重,而之上的4、5層則相對完好,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在木塔內部使用鋼筋等現代技術加固塔基也是一個辦法,不過這樣做的遺憾在於,木塔從此可能會損失其木構的完整性,對建築破壞相對更大。
第三個方案更天馬行空一些,既然4、5層則相對完好,那麼將上面基層想辦法吊起來或頂起來,專注修建下面兩三層就好了。當然說起來容易,類似的技術和做法可都史無前例。
最後一個辦法只是權宜之計,即為最危險的第2、3層繼續進行加固,可這樣的方法明顯難以根治木塔所面臨的危機,也就是不算辦法的辦法了。
在“修”與“不修”中間糾結的不止專家,就連我們這些普通遊客也會為木塔捏一把汗,只能期待著早日出現最為妥當的施工方案,讓木塔順利迎來它的千歲生日了。
應縣木塔也並不是孤例,光是在國內,就依然有很多再不看就沒了的古建築和風景!每年夏季的水患中,無數古代石橋、風雨橋都被大水沖毀,很多連遺失的構件都難以再找回。
而在北方,無人不知的萬里長城,其實也存在著很大部分的失修情況,甚至有些幾乎要難以辨認出其原始樣貌了。在4大石窟中,敦煌是唯一同時憑藉造像與壁畫聞名於世的一處,可即便在得到良好的保護情況下,壁畫消失的速度也依然超出我們的預期,好在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正在大規模的將這些國寶影像化儲存。而遊客損壞自然山體、施工方挖毀珍貴古墓的情況依然在高頻發生,讓人對這些珍寶滿懷擔憂。
我們能做的,除了為保護它們奉獻一些力量,也只能是早日去看,早日感受這份輝煌的歷史和震撼的自然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