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亞逼”沒老過,而你年輕過

由 郎文芬 釋出於 休閒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策劃|黃瓜汽水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現在,一提起“亞逼”這個詞,人們就會想起那些穿搭出位的年輕人。

 

但,我們好奇,這個聽上去就帶有侮辱意味的詞彙,是怎麼成為了一種穿搭風格和對一批年輕人的稱呼。

 

為此,本期虎扯電臺三人眾就湊到了一塊,重新探討起這個流行多年卻又始終面模糊的詞——“亞逼”。

 

“亞逼”沒老過,可你年輕過

 (點選這裡收聽完整節目)

 vol. 182

主播:黃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製作:CC


 

 

現在提起“亞逼”這兩個字,絕大多數朋友腦海裡浮現的第一畫面,大概就是:

 

一個小年輕,從穿搭到頭髮,全身被高飽和度的刺眼配色覆蓋;穿著誇張造型的服飾;化著前衛的妝容;搭配霓虹色配飾以及不明所以的紋身。

 

基於此,“亞逼”在大眾眼裡更像是一種穿搭理念。

 

但這種想象,卻是一種刻板印象,是媒體和KOL包裝提純後的產物。

 

元宇宙中的虛擬網紅Lil Wavi形象,是目前最符合大眾想象的“亞逼”模版

 

總所周知,帶逼的字的中文詞彙,大多十分暴戾,除了牛逼以外,大概沒啥好話。

 

“亞逼”亦然,它生於網路罵戰,從出現開始就承載著語言核武器的功能。

 

關於“亞逼”一詞的起源,網際網路上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來自一個名叫@埃文燻的B站使用者,在某先鋒電臺週年慶跟網友對噴時的靈機一動。

 

“至於詞義究竟是亞文化小逼,還是亞文化SB,這件事只能問創造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肯定是辱罵。”在虎扯電臺裡@黃瓜汽水這樣解釋。


 


@埃文燻後來也被網友稱作是“亞逼始祖”

 

隨後迎來的就是詞義的泛化。

 

憑藉著髒話的天然傳播優勢,迅速成為了一個消費標籤,在這個過程中,“亞逼”的釋義也從古典的罵街,擴寫成了一個消費標籤、一部分年輕群體的指代符號。

 

 

雖然你很難說清到底是商品影響了詞義,還是文化工作者們本身就有意而為之,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它流行之後,人們探討“亞逼”的時候核心點永遠是服飾穿搭:

 

或許是大眾解釋音樂流派之爭太過晦澀,也難以留下印象:便在報道中為那些年輕的、穿搭乍眼出位的人,貼上了“亞逼”的標籤,成為立體符號。

 當時在網際網路上流行的一份“亞逼”自評表,記得當時大家還依據這些問題,按著誰是臥底的規則,玩起了誰是“亞逼”的遊戲。


從某種意義而言,人們對“亞逼”的探索,像場丟手絹的遊戲。

 

在自測表火後,模仿它的問卷,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被刻意設定的無聊問題,足以讓人感受到這個詞義的冒犯與敵意,並沒有隨著它的泛化而變淡。

 


演變至今,“亞逼”概念已成筐,只要是看不順眼的新新人類都被都往裡塞,被強行歸類:

 

隨便上社交平臺搜搜,你就能發現人們群眾在“亞逼”前面的定語,既可以是Hiphop,也可以是滑板、時裝,甚至還可以是洛麗塔。

 

但無論定語如何轉換,他們的遭遇卻一直都像亞文化版孔乙己。

 

 

“太陽底下無新事。”

 

在電臺裡,木子童認為,每一種新現象的核心大多大差不差,現在的“亞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兒時非主流遭受的待遇。

 

我們所經歷的這兩種青年文化,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定是視覺衝擊:當雜糅了Tavis Scott和權志龍誇張風格的“亞逼”穿搭,被成年人瞅見,總會給人一種非主流詐屍的驚嚇。

 

不過,千萬別覺得這只是中國青年的“胡來”,因為它是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復古。外國的年輕人,也正將Y2K風格的昨日重現,如果把這種風格用大白話翻譯過來的話,其實指的就是千禧年出現的非主流風格。

 

以MAD Molly為代表的外國網紅,專門輸出成為“非主流少年”的輕鬆教程,像極了葬愛家族的形象總監。

 

不單單是“亞逼”穿搭會惹來非議,幾乎每一代青年在造型上略做文章都會遭到指指點點。

 

在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甚至你穿身西服都會被視作“亞逼”這就是被稱為“御幸族-みゆき族”的年輕人。


60年代的日本御幸族,族字在日本代表著不良亞文化之意。

 

啥是御幸族呢?

 

指的就是身著“常青藤 - ivy style”風格服飾在路邊談戀愛的小年輕,因常常在御幸通成群結隊地出沒,故得名御幸族。

 

那啥是常青藤風格呢?

 

學術來說,就是美國東北部常青藤聯盟大學生的穿衣習慣。展開來講,就是:單西chino樂福鞋,眼睛衛衣小帆布,凸顯的就是一個隨性,一個對未來的人生的手拿板攥。

 

但就這種的正常搭配,在當時的日本,年輕人就穿這個街上談戀愛都得被主流文化罵做是國恥,鬧不好還得因為這種生活方式進局子。

 

常青藤風格穿搭

 

60年代的日本,著裝跟道德規範掛鉤,在軍國主環境下長大的日本家長認為,衣服是身份政治:商人穿西裝、學生穿學生制服,在沒踏入職場的前一秒,你換衣服都是行為不檢。

 

而當美國文化第一次襲入日本,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追求時尚的時候,日本家長和日本主流社會就開始把這種穿搭風潮,視為年輕一代的道德淪喪。

 

這種御幸族與主流社會的矛盾,最終在1964年9月12日爆發。

 

那時的日本馬上要舉辦奧運會,這被政府視作是重回國際社會的大事,因此他們決定在奧運舞臺中心——東京,清理掉這些亞文化群體。根據《每日新聞》的報道:9月12日夜裡,10餘名便衣警察抓捕了200多名常青藤穿搭的日本“亞逼”,並把其中85人直接扭送到了監獄。

 

警方給出的逮捕理由是,行為不檢的青年很可能變成罪犯。

 

1964年9月12日,日本警方在街頭抓捕御幸族

 

但最終,歷史證明了主流社會擔憂的荒誕,哪有那麼多垮掉的一代啊:


從御幸族到洋基族再到烏鴉族,日本一代代年輕人對追逐時尚的熱情,反哺了他們的創造力,到了80年代,日本設計師受到世界認可,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在巴黎聯合發表後,更是被封神。

 

這就像殺馬特教父羅福興的那句名言:“審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點”意味一樣,御幸族現象,也是日本當代青年文化的起點。


 

除了穿搭會被老一輩調侃,被粗暴歸類“亞逼”群體,還有另外2個老被指摘的點是:

 

1.矯情,常見指責模版:“你瞧這矯情的歌名到這傷感的話,看上去就挺傻的,一看就是沒捱過社會的重錘。”

 

2.葉公好亞,常見指責模版:“不懂就穿,臭跟風的。”


被國內一些媒體稱作是“亞逼”女rapper的@MLMA,實際上是集視覺藝術、服裝設計師、模特為一身的多棲藝術家,憑藉2017年波浪眉毛莊的走紅,至今已在IG上擁有近150萬粉絲。在面對人們對她穿搭和妝容的質疑,她依舊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渣渣郡看來,這兩種指責完全就是坐地擺譜,耍混蛋。

 

前者的問題在於,是個人都有優越激情,要不然也說不出這種自大的話。一活30、40歲的人,憑什麼要求比你小十多歲的孩子跟你一樣啊,誰青春不來點傷痛啊,少年維特還煩惱呢。

 

而後者的卑劣在於,作為一個老OG、一位先行者、某個深愛小眾文化的大哥大,難道不該為某個你深愛的小眾文化降低認知壁壘嗎?如果一邊拿著臺,享受著先發優勢,另一邊又享受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那這才是真正的葉公好亞,把亞當作自己偽裝的保護色了。

 

最變態的偷窺狂,或許就是天天對年輕人指指點點的上一代人。

 

理由在於:

 

一、他們飢渴地透過媒體編輯轉採的二手資料,來了解年輕人的好惡,以便接近年輕這個概念,其目的不是獵奇就是想拿它講商業新故事,簡單來說,就是一場資本與個體合作的衰老焦慮大逃殺。

 

二、你說你偷偷看就完了唄,但好多人看完年輕人玩的新東西還受不了,非得唾棄一番,汙名化一遍,最後再噴噴新一代有多垮掉,才能顯得自己格外高尚、格外明智。

 

這感覺特像《頑主》裡的趙教授,假好奇,真套話,還沒了解兩天,就開始趕緊下定義。


這事簡直就是人類的莫比烏斯環:

 

老一代因為無法理解使用火星文的“非主流”,就把90後蔑稱為“肥豬流”。而如今,讀不懂縮寫和出位穿搭的成年人,又為年輕人蓋上了“亞逼”的頭銜。

 

多多少少是有點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的意思了。

 

事實上,用“亞逼”為參差而年輕的生命強行斷代,本就是一種《1984》的行為。而從青年文化或是穿搭文化的角度來講,一個粗暴的定義會斷送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作為距離生物意義“年輕”越來越遠的我們,應該保持寬容與開放,這不是結尾的固定口號——畢竟,那些被稱作“亞逼”的年輕人,他們沒老過,而你年輕過。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探討外,本期虎扯電臺三人眾還互相分享了自己經歷過的非主流年代,感興趣的朋友請移步收聽。


如果你對本期電臺有任何看法,或對我們節目製作和內容上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繼續在評論區裡面就這些問題跟我們交流,我們好好努力,謝謝大家 :)

 

完整內容也可以在虎嗅APP首頁,“視聽”中選擇“虎扯電臺”收聽。每週等你。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