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70週年。作為“共和國林業長子”和我國面積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從1952年到2022年70年間,由輸送萬千棟樑出林海,跨越到如今護林植樹築起千層綠,三代務林人始終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用深深的家國情懷,在祖國北疆書寫綠色傳奇。
30年累計育苗7000萬株的金河女子育苗隊。(劉宏偉 攝)
共和國林業長子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儲存最完好的重點國有林區,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安全穩定屏障。現有22個民族、5萬務林人守望相助、奉獻奮鬥在這片林海。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亟須大量木材,國家對人跡罕至的大興安嶺原始林區進行有計劃開發。1952年6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首任局長傑爾格勒帶領幹部來到牙克石,組織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林區。同年10月,大興安嶺林區採伐的第一聲“順山倒”號子從當時的圖里河森工局響起。
作為共和國最早成立的林業企業——共和國林業長子,為支援國家建設,一批批覆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走上高高的大興安嶺,踏進茫茫林海雪原,他們手執彎把鋸,鬥風雪、戰嚴寒,每天都創造著木材生產奇蹟。
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農業展覽館、北京站、中國美術館、北京展覽館、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等“十大工程”所用木料,都是從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調運的。
統計表明,從1952年到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2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把棟樑之材源源不斷運往祖國各地,特別是在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無愧於“共和國林業長子”的稱號。
2億立方米是什麼概念?以鐵路枕木為例,1根枕木體積為0.088立方米,11根枕木約為1立方米,鐵路兩根枕木中間的距離為40釐米,平均5根枕木能鋪2米長的鐵路。2億立方米木材能鋪80多萬公里鐵路,能繞赤道20圈。
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採伐,並非無節制地向森林索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就堅持“一手砍樹、一手栽樹,左手砍樹、右手栽樹”,為了讓過伐區和荒坡披上“新綠”,一代又一代務林人把植樹造林作為己任,生生不息、矢志不渝……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麓大楊樹林業有限公司“李庶坤紀念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裡,一排排樹木鬱鬱蔥蔥。31年前,剛剛離開公司黨委副書記崗位的李庶坤,放棄退休後安逸生活,主動要求開展義務造林,併為自己定下了每年植樹不少於1000棵的任務,許下了“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諾言。至2011年2月李庶坤老人去世,共義務植樹2.5萬棵。如今,樹已成林、鬱鬱蔥蔥……
70年再造一個大興安嶺林區
進入新世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堅決執行國家“天保工程”政策,落實木材產量調減任務,木材產量由工程實施前每年425萬立方米,分兩步調減到11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植樹造林沒有因採伐量減少而降低,林區同步開始有計劃、分割槽域的植樹造林工作,強化了種苗培育,全民植樹護綠在林區蔚然成風。
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閆宏光說,實施“天保工程”20年裡,林區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178萬立方米,植樹造林304.76萬畝,真正實現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綠色財富。
2015年3月31日,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務林人來說,是永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莊嚴的停伐儀式在根河森工公司517工隊舉行,伴隨著轟鳴的油鋸聲,最後一棵樹被伐倒,三代務林人自此掛鋸停斧。20萬林業人變身成為守護森林的務林人,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徵程。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更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底色。開發建設70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人工更新造林總面積超過2000萬畝,並湧現出庫都爾、阿爾山兩處“百萬畝人工林基地”的營造林奇蹟。
植綠更要護綠。內蒙古森工集團作為這片綠色林海的守護者,先後建立國際重要溼地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溼地公園1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構建起總面積182萬公頃自然保護地體系,覆蓋了中國最大的泰加林(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區。
在幾代務林人的接力奮鬥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資源持續向好。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森林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6.37萬平方公里、6.6億立方米、60.1%,提高到8.37萬平方公里、10.33億立方米、78.39%,分別提高了31.4%、56.5%、30.4%,相當於70年再造了一個大興安嶺林區。
國有林區碳匯的“先行者”
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70年來,森林資源實現長大於消,綠色碳庫持續擴容。目前,林區森林蓄積9.4億立方米,森林碳儲總量穩定在17.2億噸以上,生態系統每年固定二氧化碳達8500萬噸以上,森林蓄積年增量2000萬立方米左右,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達3600萬噸以上。
據中國林科院專家測算,內蒙古大興安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為6160億元/年,其中“綠色碳庫”價值量為1071.75億元。到2030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蓄積量力爭增加6億立方米,能夠承擔起中國森林同期蓄積增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1/10的任務。
在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內蒙古森工集團將林業碳匯作為凝結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優質生態產品,架起了市場與生態建設的橋樑。2014年至今,按照國際VCS、國內CCER標準開發儲備林業碳匯專案12個,預計減排總量達7800萬噸。截至2022年7月,內蒙古森工集團碳匯產品交易總額累計達3195萬元。
2022年8月17日,內蒙古森工集團再次推進林業碳匯產業發展,與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包鋼集團、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和君資本5家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人才培養、碳匯科研、碳資產運營、碳金融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啟全方位合作,積極推進碳匯產業發展。
“增匯行業和控排行業強強聯合,把林業碳匯與生態優勢、經濟優勢結合,對實現‘雙碳’目標有積極推動作用。”內蒙古森工集團碳匯辦主任包國慶說,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足夠65個人呼吸之用。擁有巨量森林的大興安嶺不僅可以為我們輸送純淨的空氣,也是人們康養、遊憩、體驗自然美景的絕佳勝地。
如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生態旅遊為主線,帶動林下經濟、特色種植養殖、經濟林、碳匯等綠色產業的全新轉型思路已經形成。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依託富集的自然資源稟賦轉型發展、富民增收,“綠色GDP”真正實現了升值。
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佰山表示,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踐行“兩山論”的重要實踐基地,森工集團將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實現林區生態地位更突出,生態作用更凸顯,發展潛力更強勁,發展空間更廣闊,興安嶺上綠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