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一
廣州博物館成立於1929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也是華南首座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現有鎮海樓展區、仲元樓展區,另轄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兩個分館。
主館址鎮海樓(圖一),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鎮海樓內設展覽“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透過數百件文物展品,系統展示廣州幾千年的城市發展與文化變遷。
秦代“蕃禺”漆盒
這件漆盒,是“蕃禺”一名見於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嶺南設定南海、桂林和象3個郡。南海郡的郡治設在蕃禺。秦統一嶺南以後,中原文化促進了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發展。
這件漆盒,1952年廣州西村出土。漆盒蓋面繪有硃色雲紋和“蕃禺”兩字烙印。這件漆盒,是秦朝推行郡縣制和在廣州設定郡縣的重要歷史物證,見證了廣州長達200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漆盒做工精緻,是一件代表當時廣州工匠製造水平的不可多得的工藝品。
元代青花船形水注
此件元青花船形水注為景德鎮窯所產,是目前所知全國獨一無二的元代青花船形水注,是廣州博物館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器。
水注,是專供注水於硯的盛水器。瓷質水注,六朝時多有燒製,宋元時期盛行。水注以瓜果或動物造型為主,船形水注始見於南宋龍泉窯。
青花瓷器燒製,發端於唐朝,成熟於元朝。元代青花瓷器存世不多,目前國內外已知的也不過600餘件。
該水注器內儲水,外形似船。船分中艙和後艙。中艙前有一個篷,兩邊有柵欄,篷下有兩個女俑盤坐,中艙兩側的拱形視窗下堆有假石山。器身所繪青花紋飾,使用本地產青花料,清新淡雅。該器設計巧妙,為元代青花瓷珍品。
清代乾隆銅鏨胎琺琅金鼎
明景泰年間,中國琺琅器製作達到一個高峰,這種特殊的工藝開始大規模流傳。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琅器生產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金屬鏨(zàn)胎琺琅器將鏨刻技術與琺琅工藝融為一體。工藝流程為:先在金屬胎的表面描繪輪廓,然後根據輪廓進行鏨刻,再在其下凹處填施各色的琺琅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等工序後成器。
清代鏨胎琺琅工藝的製作中心是廣州。清朝宮內的琺琅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
該金鼎造型精美華麗,形制厚重,代表了清代廣州鏨胎琺琅工藝的較高水平。
清銅鎏金亭式轉人轉鴨自鳴鐘
這座乾隆時期廣州工匠製造的自鳴鐘,高110釐米,通體鎏金,造型為二層樓閣式。下部羅馬字鐘盤,鐘盤上三個弦孔,分別負責走時、報時、報刻。右下角的小盤是星期盤。左下角的小盤是樂曲盤,調整指標即可變換樂曲。自鳴鐘每隔15分鐘奏樂一次,樂聲起處,亭中人物迴旋,小門自動開啟,獻寶小人走出;亭下小橋流水,牧人牽羊過橋,橋下鴨戲清波,十分精巧。
廣州本地工匠率先掌握了西方鐘錶製造工藝,生產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廣式自鳴鐘。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廣鍾在故宮鐘錶藏品中數量居第二位。
(圖片均由廣州博物館提供)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