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風韻丨尋找故鄉的原風景之最美埭頭
埭頭村僑厝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漫長的海岸線上,古港深滬灣濤聲依舊,沿著這片碧海往西不遠,有一個“最美鄉村”——龍湖鎮埭頭村。
拼搏海外 濃烈鄉情走進埭頭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鄉賢議事廳上的“知黨情、聽民聲、懂僑音、謀發展、促和諧”格外醒目。其中的“懂僑音”,更讓大家明瞭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僑村。在埭頭,可謂是“家家戶戶都有僑”。
埭頭村隸屬龍湖鎮區中心行政村,古稱岱陽,其地為陽溪入海沖積區,里人築埭圍攻海為鹽場,埭頭村由此得名。如今,在這片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309戶1000多位村民居住於此。
曾經的繁華古港千帆競渡,昔日的陽溪水流潺潺,期間船舶往來航行,埭頭人從這裡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如今埭頭村有2000多名旅外僑胞,足跡遍及菲律賓、印尼、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埭頭村的老一輩漂洋過海。然而茫茫大海,風信難測,海的那頭,又是未知的世界,前途茫茫,帶上親人贈予的一抔故土,一杯家鄉的水,他們開始了艱辛的旅程。
在遙遠的他鄉,無依無靠的異鄉遊子歷盡艱辛,沒有背景,語言不通,然而他們無怨無悔,深藏著對至親的思念,心懷著對未來的期盼,他們腳踏實地,愛拼敢贏,終於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事業和功績。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走了多遠,無論去了哪裡,海外遊子總是頻頻回首,時時牽掛著故鄉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海內外鄉賢投身家鄉公益事業,為建設埭頭盡心盡力。
難忘鄉根 心繫桑梓悠悠歲月,斷不掉的是根。村裡的那座吳氏宗祠始建於1563年,是海內外埭頭村人的血脈所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裡尋根問祖,在這裡追念先輩的豐功偉績。
1993年,歷經456年歲月洗禮的吳氏大宗祠重修,埭頭村的旅外僑胞們紛紛解囊。“念祖德僑胞集資修建宗祠,啟後秀族親勵志樹立高風”,一筆筆的捐資代表一份份赤子之心,融進了宗祠的一石一木中,也記在了不朽的石碑之上,讓後代銘記。
始建於1368年的保生大帝鏡山宮,幾百年來,春夏秋冬,香火不斷,人們在這裡祈求平安福壽。2000年重建之時,海內外鄉親更是大力支援,如今廟宇重光,雕樑畫棟,古樸宏觀, 成為埭頭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漫步埭頭村,一個清幽秀麗的天然池塘映入眼簾,這裡小橋流水,綠波盪漾,一棟棟現代民房和古紅磚厝、吳氏宗祠、鏡山宮、文體活動中心環繞池塘四周,散發著濃厚美麗的鄉村氣息。
可誰曾想到,如此美麗的一景,曾經卻是發臭的“龍鬚溝”。在時任村兩委和老人會的帶動下,全村投入了一場力度前所未有的整治行動,海外僑胞鼎力相助,終於讓這片10畝魚池煥發生機,成為全村最靚的景觀。
2017 年,對於埭頭人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舉辦了龍湖鎮第二屆保生慈濟文化節暨埭頭村慈濟大樓落成典禮;旅菲晉江埭頭同鄉會有了屬於自己的會址;此外,港澳晉江埭頭同鄉會也在這一年成立了,可謂“三喜臨門”。
2017年的4月3日,埭頭村舉行第二屆保生慈濟文化節暨埭頭慈濟基金捐贈儀式,120名海外鄉賢聚集一堂,海內外鄉親為基金會籌集資金約900萬元,80%以上的村民平均捐款1萬元以上。一生慈悲濟世為懷的吳真人是保生大帝的前身,作為閩南人的重要信仰,扶危濟困的慈濟精神也在這裡發揚光大。這個埭頭村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建設籌資,也記錄在石碑裡,讓故事永久傳唱。
同心同德 最美僑村近年來,海內外的埭頭人齊心協力,共同打造宜居宜業的文明先行村,力求做到精神美、環境美、和諧美、人心美的“最美鄉村”。
在埭頭村,一座7層總面積4500平方米的慈濟基金綜合大樓已經拔地而起,成為埭頭村的新地標。大樓設有店面、慈濟基金管委會、青年聯誼會、僑務工作室、多功能室、老年人公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