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北,更多的人都會想到新疆,想到青海,想到陝西,但唯獨可能會漏了甘肅;而提起甘肅,很多人會想到敦煌莫高窟,想到蘭州牛肉麵,想到張掖丹霞,但可能會遺漏掉甘南,這一片還不被大多數人所熟知的秘境。
甘南,全稱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肅省轄自治州,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度地段,版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具有大陸性季節氣候的特點。全市總面積38521平方千米,下轄7縣、1市,2017年總人口74.23萬人。
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有尕海——則岔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蓮花山和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桑科草原、黃河首曲、大峪溝等幾十處優美的自然景區;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禪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傳佛教寺院;有紅軍長征經歷的天險臘子口、俄界會議遺址等十多處革命歷史遺蹟;有香浪節、曬佛節、採花節、花兒會等幾十種民俗節慶活動。
2020年7月,我有幸與共計朋友一起從和探嶽從蘭州出發,展開了一段清涼神秘的甘南之旅
第一站: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縣城西郊。鳳嶺山腳下。夏河拉卜楞寺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自1709年建立至今,在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援、經歷了歷代寺主嘉木樣活佛和廣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包括顯、密二宗的聞思、續部下、續部上、醫學、時論及喜金剛6大學院,108屬寺和八大教區的綜合性大型寺院,在起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包括建築、學院、法會、佛教藝術、藏經等。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佛學學府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
第二站:瑪曲,瑪曲縣隸屬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甘、青、川三省交界處,黃河第一彎曲部。東北以西傾山為界與本州碌曲縣接壤,東南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爾蓋縣、阿壩縣為鄰。瑪曲縣總面積是1019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49萬(2011年),其中藏族佔三分之二,平均海拔是3700米。瑪曲古屬羌族地區,公元663年吐蕃統一青藏高原後,才成為藏族的遊牧之地。
第三站:阿萬倉溼地;阿萬倉溼地公園又稱貢賽爾喀木道,藏語意為貢曲、賽爾曲、道吉曲三條河流與黃河匯流之地。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鄉,是以西北的貢曲、賽爾曲、東面的道吉曲匯合處為中心的盆形草原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該景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在3400米至3700米之間,由於河岸極低,河水宣洩不暢,牧草種類豐富,覆蓋地帶受黃河和貢曲、賽爾曲長期宣洩影響,形成水潭和多沼澤地,成為中國最美的溼地、若爾蓋、尕海、曼扎塘溼地的核心區。這裡景色優美,風景獨特,溼地與湖泊輝映,雪山與黃河並存,北方大地的陽剛之氣與江南水鄉的清柔之美融為一體,是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文學家的理想去處和遊客避暑勝地。雄奇美麗的山河,恍如傳說的景色,和諧安詳的淨土,豪爽質樸的民風,燦爛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梵音,這不是夢中的幻覺,是現實中的貢賽爾喀木道。
第四站:蓮寶葉則;蓮寶葉則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處風景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巴顏額拉山南段支脈,位於四川省的阿壩縣和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之間,總面積約800餘平方公里,阿壩縣的景區面積大約500餘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5141米,山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藏區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區十大神山的第八位,***地區眾神山之首。“蓮寶葉則”的漢語意思為尊嚴的玉石之峰,民間通常稱為石頭城堡或石頭山。蓮寶葉則是雄偉的奇峰異石的世界和藝術聖殿,這裡山勢雄奇峻偉,充滿陽剛之氣;山體規模宏大,綿延不絕。
第五站:色達五明佛學院;色達佛學院,全稱是色達縣喇榮寺五明佛學院,簡稱是五明佛學院(教授五明的佛學院都有五明佛學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境縣城東南方約20公里處,海拔3600米上。在重重的群山環繞之中,溝裡的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為數眾多的絳紅色小木屋,延綿起伏,蔚為壯觀。這些紅色小木屋,是五千名僧俗的住所(出家男子稱扎巴,出家女子稱覺姆即女***)。它與亞青寺都是位列前茅的大型寺廟。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是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在短短30年間從藏區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五千在家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
第六站:扎尕那;甘肅省迭部縣益哇鄉“扎尕那”是藏語,意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於迭部縣西北34公里處的益哇鄉境內,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閻王殿”之稱。地形既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天然巖壁構築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偉壯觀、璀璨生輝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東邊聳峙壁立的俊俏巖壁,凌空入雲,雲霧繚繞;南邊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並立成石門;再南至東哇、納加一帶,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飛輪,流轉不息。山勢奇峻、景色優美,猶如一座規模宏大的石頭宮殿,這片世外桃源雖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譽為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塊處女地。扎尕那山勢奇峻、雲霧繚繞、宛如仙境。藏寨內遊牧、農耕、狩獵和樵採等多種生產活動合理搭配和互補融合,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典範。
第七站:花湖;花湖位於四川若爾蓋和甘肅郎木寺之間的213國道旁,是熱爾大壩草原上的一個天然海子。熱爾大壩是我國僅次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花湖經典的時間是在五六月份,湖畔五彩繽紛,好像雲霞委地,而湖中則開滿了水妖一樣的絢麗花朵,這種植物看起來平淡無奇,在雨水充沛的八月把純藍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時深時淺,像少女思春時低頭的一抹酡紅。
第八站:唐克黃河九曲第一灣;九曲黃河第一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此處是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黃河緩緩流過唐克城區,從若爾蓋驅車大約61公里,經過唐克鎮,唐克鎮以北9公里到黃河九曲第一灣,登上一座小山包,黃河九曲第一灣的美麗景象躍入眼底。黃河九曲第一灣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黃河,流經四川省境內,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點。黃河在此橫切徑為300米,白河橫切徑為400米。黃河於此段流程中,為四川與甘肅之界河,河西為甘肅,河東為四川。黃河自甘肅一側來,白河自黃河第一灣灣頂匯入,型如“S”型,黃河之水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在四川邊上輕輕撫了一下又轉身飄回青海,故此地稱九曲黃河第一灣。
第九站:郎木寺;郎木寺具體是一個地域名稱,它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郎木寺鎮和四川省若爾蓋縣紅星鄉下轄的郎木寺村。郎木寺同時也是四川格魯派寺廟達倉郎木格爾底寺的簡稱。在郎木寺溝裡有兩個隔河相望的寺廟:一座是四川的達倉郎木格爾底寺,另一座是甘肅的賽赤寺。郎木寺的發源地是四川境內的郎木寺大峽谷,在峽谷內有郎木洞、虎穴、和白龍江源頭。
如今郎木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自古就是川、甘、青各族民眾朝拜黑虎女神的聖地。
藏傳佛教興起後,在那裡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
而且,在四川達倉郎木寺內,最受民眾尊崇的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木,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聖地中的聖地。洞外地下湧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郎木寺分為兩部分,一個為四川達倉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爾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峽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於四川郎木寺這邊。
另一個是甘肅寺院,也叫賽赤寺,通往天葬臺的方向,兩個寺院隔著小溪相互守望。
儘管郎木寺的名氣與日俱增,不過它目前仍然是一個安靜而風格獨特的小鎮
第十站:各莫寺;各莫寺又稱慧園寺,為四川省阿壩州藏傳佛教三大格魯派寺院之一,是黃教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之一。各莫寺以其宏大的寺廟建築、大佛塔和神秘的藏秘修煉而著稱。距縣城13公里,佔地18000平方米。各莫寺至今200多年的歷史,是三大格魯派寺廟之一,寺廟透過寶塔上、屋簷下的獅像裝飾細部呈現著佛教建築的威嚴震撼,也敘述著阿壩縣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沿著長長的轉經廊長廊走過,順時針轉過每一個裝有活佛淨點過的經書、聖物的轉經筒,便可以感受當地信徒虔誠向佛、一心行善、祈禱平安濃郁的宗教氛圍。在各莫寺的轉經長廊內有36個大經筒,1500多個小經筒,寺院裡如果轉經筒越多就代表著寺院的規模越大、信徒的生活水平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