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然遺產上“雲”之後更接地氣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全國文物系統組織的各地線上活動異彩紛呈:北京“尋訪千年運河”“從地域一體到文化一脈”,甘肅“一眼千年 雲遊莫高”,浙江“‘浙’裡千年 雲遊文博”“遺產點亮絲路”,廣東“穿越古今 漫遊嶺南”,重慶“我在博物館等你”,山西“穿越時空的距離 探尋中國古代建築”……坐在家裡“雲遊四方”,成為時下的新興娛樂。
提起文化和自然遺產,首先容易想到名勝古蹟、手工技藝、表演藝術和民俗活動等。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和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面臨一些困境,比如遺產“活化”的問題,公眾參與度的問題等。現在,線上活動極大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活動的覆蓋面和公眾參與度。豐富的文化與自然遺產被數字技術一一賦能,正在更深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
特別是相較於以物質形態存在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要這種“雲賦能”。非遺門類眾多,植根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涵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有著獨特魅力,比如五禽戲、八段錦、蘇繡、竹編、臉譜繪製……這些非遺專案被搬上流量短影片平臺,不僅為傳承人開闢了比過去更熱鬧、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和全新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愛上這些精巧的傳統技藝,甚至想拜師學藝。還有很多網民留言,求購種種清麗脫俗的工藝品。
流量賦能非遺文化,隨之帶動相關產業。傳統工藝類的非遺產品正好符合當下多樣化、個性化、定製化消費的趨勢和潮流,各大電商開始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直播帶貨”同時帶動的還有就業,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群、專案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非遺相關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推動復工復產,也一定程度上對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雲賦能”,讓極其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得以為我們增強文化自信、點亮人文城市、促進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貢獻“科技 文化”的力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