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和海豚為什麼能夠自然雜交產生鯨豚獸?這是在創造新物種嗎?
1990年,一位名叫海德·約根森(Heide-Jorgensen)的科學家,偶然在格陵蘭島一個因紐特獵人的工具棚裡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鯨魚頭骨。
從獵人口中得知,這個動物骨頭是他幾年前正常捕鯨行動中獵殺的動物,在這次捕獵行動中還獵殺了另外兩頭相似的動物。
它們有著灰色的皮膚,像白鯨一樣的鰭狀肢,像獨角鯨一樣的尾巴。但是它們既不符合獨角鯨的特徵,也不符合白鯨的特徵。
仔細觀察這個奇怪的骨頭後發現,這個動物的牙齒十分奇特。白鯨有40顆牙齒用來咬住魚,而獨角鯨幾乎沒有牙齒(其實那個“角”就是牙齒),而是靠吸力進食。
然而,這個神秘的骨頭只有18顆牙齒,而且都長在嘴的前部,許多牙齒上有奇怪的螺旋形,就像獨角鯨的長牙(角)一樣。
當時,約根森就推測這個可能不是新物種,它是白鯨和獨角鯨的混血後代。
圖為:a-獨角鯨,b-narluga,c-白鯨
白鯨和獨角鯨的雜交品種——narluga
近30年後(2019年),約根森分析了這個骨頭的DNA,最終證明這個頭骨屬於獨角鯨和白鯨的混血兒,並取名為narluga。
在DNA資訊中,他得知這隻動物的母親是一頭獨角鯨,而父親是一頭白鯨。
獨角鯨的長牙通常只出現在雄性身上,被認為是第二性徵,用於求愛和展示,如果沒有這個長牙,很難求愛成功,而雄性白鯨沒有這個長牙來向雌獨角鯨求愛。
由於這兩種動物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隱藏在密集的海冰中,人們很難觀察到,對它們的瞭解也很有限。
所以,科學家們還不知道一隻雄白鯨如何吸引另一頭愛長牙的雌獨角鯨的,但是它肯定是做到了。
從純科學角度出發,這兩種鯨魚的體型差不多,並且有著相同的染色體數量,相互交配併產生後代問題不大。
不僅鯨魚和鯨魚之間
儘管narluga看起來很奇怪,但這只是一長串已知的不同種類鯨目動物之間交配的一個例子,鯨魚和鯨魚,鯨魚和海豚,海豚和海豚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了近20個這樣的雜交品種,只有7個發生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其中最著名的是,1985年由寬吻海豚和偽虎鯨交配而來的這個混種兒Kekaimalu(這隻人工鯨豚的名字)——“鯨豚獸”。
寬吻海豚似乎特別開放。有關於它與蓋亞那海豚、粗齒海豚、灰海豚、太平洋白邊海豚、長喙普通海豚、大西洋斑點海豚、印度-太平洋寬吻海豚,以及短鰭領航鯨和偽虎鯨繁殖的報道層出不窮。
圖為:Kekaimalu
其中,剛剛提到的Kekaimalu還是一個可育後代,2005年它又產下了一頭健康的雌性“鯨豚獸”。
另外,研究還發現大多數鯨類雜交的例子並不是近親物種之間的雜交。在18個雜交品種中,只有4個屬於所謂的姐妹物種(最近才從彼此分離出來的物種),獨角鯨和白鯨就是其中之一,而只有兩隻屬於同一屬,其它的都是離的比較遠的那種。
總的來說,與陸地哺乳動物相比,鯨目動物自然雜交機率非常高,可能我們平時看到的就是混血兒,只是沒有被識別出來而已。
為什麼會這樣呢?
鯨目動物的這種行為確實非常奇怪,大多鯨目動物都是瀕危物種,科學家能研究的樣本也非常少,所以目前還不能解釋為什麼鯨魚和海豚在交配時如此靈活。
不過,
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社交遊戲”的副作用。
所有動物從小就會不停的嘗試以後會用到的技能,比如捕獵,很小的小貓就會開始玩死老鼠,為它以後抓老鼠做準備。
關於交配方面也是一樣的,它們也會選擇一種低風險的版本,比如尋找同性成員試試水,當然有時候也會提升難度,找不同物種嘗試。
嘗試這種試驗的雄性可能會獲得經驗,幫助它們在以後成功地與同類交配。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比如受傷或死亡),而且有可能得到回報,那麼自然選擇可能就會鼓勵這種嘗試。
圖為:鯨豚獸(左),母本瓜頭鯨(右)
鯨豚是新物種嗎?
講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既然鯨豚獸如此常見,那麼鯨豚稱得上是新物種嗎?
簡單的答案是:不能。
要想成為一個物種,這些合併事件必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髮生,後代必須具有可育性,並且更願意彼此間繁殖。
鯨目動物雜交產生可育後代是很少的,而這些鯨鯨豚獸也基本沒有表現出彼此之間繁殖的傾向,或許是因為這種混血兒太少了。
其實,narluga已經很有“個性”了,它不僅長到了成年,而且從它牙齒的碳特徵中得知,它的飲食習慣更像海象,而不是獨角鯨或白鯨。
換句話說,narluga的大部分食物來自海底,可能是蛤蜊和其他無脊椎動物,而它的母體則以海面上的魚類為生。
不過,科學家不知道narluga是否可育,即便白鯨和獨角鯨的染色體相同,但也不一定能產生可育後代,因為這個決定因素很多。
如果一種鯨豚獸的數量足夠多,然後又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那麼產生一個新物種也只是時間問題。
圖為:獅虎獸
最後
陸地上人工雜交產生的新動物挺多的,比如雜交斑馬(普通馬和斑馬的後代),獅虎獸,灰北極熊等等。
但這些往往是人工干預下的產物,而海洋哺乳動物很少需要人工干預的,確實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