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運河,其工程量之大令人歎為觀止,可想而知,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需要消耗多少勞動力。不過,也正是因為工程量浩大,僅憑一個朝代的力量,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所以它和萬古長城一樣,都是歷經多年,憑藉多方力量,最後才得以成功面世。
修建成功的京杭大運河歷經多年,使用至今,成為中國的偉大工程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不過在這期間,它也面臨著許許多多需要克服的困難。
京杭大運河需直面的問題——黃河倒灌,水位落差京杭大運河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戰爭頻發,人們修建此河道多是為了戰爭考慮。而後到了隋朝,修建此河道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戰爭服務,更多是為了國家經濟。
因為此時國家相對統一,而最大的問題是南方經濟落後於北方,所以一方面希望透過此河道連線南北方的經濟,使得南北方的貨物流通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方便帝王南下,便於國家管理。
因為國家的地勢原因,大多數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而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道,不可避免的,需要穿過多條河流。
所以修建之前,首要的事情就是儘可能避開一些河流湖泊。因為這些河流湖泊枯水時,便會往運河中汲取水流,而一旦水量過多又會往運河中注入水流,這樣一來,對於運河來說,水量不穩定,是很容易發生危險的。
雖說運河在修建的過程中,可以避開一些小河流,但是對於大江大河,譬如長江黃河,又難以避開,如此一來,便只能直面運河穿過長江黃河的兩大問題。
當時,黃河的河流量大,運河在穿過黃河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發生黃河倒灌,此其一。黃河與長江的水位落差大,貨船難以透過此河道,此為二。
修建運河的兩項重要舉措——築大壩、設船閘當時為了解決黃河的河流量及泥沙問題,古人採取了築壩的方案。在京杭大運河與黃河的交界處分別築上攔水壩與攔沙壩。
兩者顧名思義,攔水與攔沙,攔水壩的作用在於防止黃河河水倒灌,而攔沙壩的目的在於攔住黃河的泥沙,防止泥沙沉積,影響河道的正常執行。而來往的船隻在經過這兩道大壩時,就只能依靠人力或畜力將船隻拉過,或是將船上的貨物卸至另一艘船上,由另一艘船隻繼續前行。
而在解決水位落差大這個問題上,古人採取的方案和現在我們在使用的方案差不多,就是設船閘。因為黃河與長江水位落差過大,所以中間必須設多處船閘,才能保證船隻順利通行。而船閘與船閘之間的空間被稱為閘室,閘室因為定期開放,所以水位相對穩定。
舉個例子,當船隻從高水位往低水位行駛時,第一道船閘將被開啟,待到閘室內的水位與船閘外的水位相同時,船隻便可進入閘室。此時,第一道船閘被關閉,第二道船閘開啟,也是待到船閘內外的水位一致時,船隻才可駛出閘室。
以此類推,船隻逐級過閘,最後成功透過這段河道。而當船隻從低水位往高水位行駛時,道理相通,只是程式相反罷了。
由於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國家的命脈,所以,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重運河的修建。而且事實證明,京杭大運河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修建成功之後,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也掌握了當時經濟的命脈。它不僅成為了一條商貨來往的主幹道,同時也是一條交通幹線,從而帶動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只是到了後來,鐵路修建成功之後,京杭大運河的優勢也就沒那麼明顯了,它的作用也在慢慢減小。
不過兜兜轉轉,到了2002年,它又成為了國家“南水北調”的主要工程之一,它的地位又逐漸上升,成為“南水北調”工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從古至今,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政治方面,它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見證了無數朝代更迭,百姓人家。同時,令人高興的是,這條運河不僅被我們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成功的進入了世界遺產的名錄,被許多人稱讚與驚歎。
參考資料:《大運河文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