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匾額,中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被稱為古建築的“眼睛”,《說文解字》中,“匾”是用來表達感情的東西;“額”是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的東西,所以“匾額”就是既能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又能表達人們情感的特殊存在,對古人來說意義重大。
故宮作為我國古代的頂級建築,它裡面的匾額絕對是非常講究的,然而位於故宮隆宗門的匾額上,竟然插著一支箭,看上去十分扎眼,並且隆宗門的位置非常特殊,進入它,就相當於進入內廷,就算你是皇親國戚,也不能隨便在這裡溜達。
那麼問題來了,大內禁地的匾額上,為何會插著一支箭呢?又為何200多年來無人去拔呢?
時間回到1813年9月,即嘉慶十八年,這個月是嘉慶帝去木蘭圍場狩獵的日子,皇帝出行,自然要有重兵保護,所以皇宮內並沒有留下多少兵馬,此時的嘉慶帝沒有想到,自己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發起進攻,最終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震驚朝野上下。
1813年9月14日,天理教(一支河南農民起義軍)首領林清帶著200多名教徒,裝扮成普通百姓模樣進入北京城,此時的他早已和宮內太監取得聯絡,等嘉慶帝一行人一走,他們就立刻來接應天理教。
那麼為何這些太監會聽一個農民起義軍頭頭的話呢?原來林清這個人非常“大方”,也非常懂得如何籠絡人心,他許諾:“凡有送給錢文、糧食者,許俟李文成事成之後,給與地畝、官職,每錢百文,許地一頃……”這些太監便是被他許諾的“好處”給吸引的,甚至一些旗人,都表示願意協助林清。
為了這次行動,天理教已經提前謀劃了好幾個月,經過他們的研究討論,最終決定從東華門和西華門2個方向攻入紫禁城,每個入口都有被他們收買的太監提前接應,就等著嘉慶帝走。
9月15日中午,時機成熟,太監劉得財、劉金等人向林清發出訊號,早已埋伏好的天理教教眾們頃刻出動,按原計劃從東華門和西華門進攻,由於有內應,所以他們進攻的速度非常快,加上宮內並沒有什麼軍隊把守,所以天理教成員們很快就衝進了隆宗門。
聽到這個訊息以後,把守午門的將領策凌竟然帶頭逃跑了,後宮中的女人們嚇得瑟瑟發抖,眾人無比慌亂,此時皇次子綿寧(後來的道光帝)第一個做出反應,他拿起自己的槍,召集養心殿前的守衛,準備和天理教正面交鋒。受到綿寧的影響,成親王永瑆也迅速加入戰隊,直面敵軍。
當綿寧趕到東華門時,正在搏鬥的清軍們似乎看到了希望,綿寧拿著槍率先擊斃了一個想要爬牆而上的賊寇,瞬間穩定軍心,雙方進入了激戰,眼看著清軍再次處於劣勢,從健銳營、火器營趕來的1000多名裝備精良計程車兵加入了戰局,瞬間扭轉頹勢,天理教慘敗,頭目林清被凌遲處死。
這時候嘉慶帝一行人終於匆匆趕了回來,憤怒的嘉慶大吼道:“我大清以前何等強盛,今乃致有此事,皆朕涼德之咎。”說完以後嘉慶帝痛哭,無比後怕的他又下了一道“罪己詔”,以警示自己,警示後人。
而隆宗門上插的那支箭,便是這次起義中天理教教眾射上去的,嘉慶帝為了永遠銘記這恥辱的一天,便下令所有人不準拔掉它,讓它世世代代留在匾額上,時時刻刻警示愛新覺羅家的子孫,這便是為何200多年來無人敢拔這支箭的原因。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仁宗實錄》《林清與天理會起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