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恩賞月”是南翔十八景之一昨天(9月10日)晚上不少南翔居民來到天恩橋賞月與親朋好友一起共度良宵
南翔水鄉,河多,橋多。清嘉慶《南翔鎮志》記載,南翔的橋多達69座。至今享有盛名且儲存完好的一座橋就是橫跨橫瀝河的天恩橋。之所以叫天恩橋,傳說古代有位勤勞善良的老石匠,為了方便人們渡河,決定造一座石橋,他的行動感動了天上的神仙,在神仙的幫助下,石橋終於造成了,人們為了感謝天仙的恩賜,取名為“天恩橋”。
天恩橋橋長40多米,橋面寬3.5米,離地5.5米,是座三孔拱形石橋。
明代詩人、書畫家李流芳的《檀園集》中《募造真聖堂石橋疏》裡記載,天恩橋最早是座木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木橋易損,每隔數年就要重建,“舟行過於橋下,見行者搖搖焉……飄風則東西隔絕,而不敢渡。”這是一座危險的橋。當地一林姓父子目睹此景,想為家鄉造一座石橋,為此,“拮据十年,沿門請乞之勞,以躬親畚築之苦,與夫銖積寸累,早作夜息,寒暑無間之勤。”林氏父子的精神感動了鄉民,鄉民紛紛給予幫助,林氏父子積累了一定的財力和建材,就在他們準備造橋時,明王朝內憂外患,戰事不斷,不久清軍過來了,戰亂連連,他們已無暇顧及修橋的善事。
直到清代順治年間,社會恢復平穩,地方財力有了增強,在有識之士的大力呼籲奔走下,三孔石拱橋終於建成,但限於財力,天恩橋雖建成,但沒有石護欄。
天恩橋先後於清雍正九年(1731)、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四年(1789)、同治十三年(1874)四次修建。乾隆十八年的那次修建由南翔慈善家程虔五出資,就在這一次,程虔五建議在天恩橋上增設石護欄。同治十三年的修繕,是里人徐致祥的功勞。這一年,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徐致祥出任浙江鄉試主考官,回鄉探親,目睹天恩橋破壞嚴重,遂向江蘇巡撫張樹聲申報,籌款五千兩銀子,將天恩橋修繕一新。這麼實用的石橋給南翔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橫瀝河兩岸的百姓再不用花很長時間等待在擺渡口。當然,這麼好看的石橋,人們也不會辜負。自古以來,南翔的文人雅士喜歡在橋上賞月吟詩,普通百姓也喜歡在月圓之夜登上天恩橋賞月賞景,一首《無題》詩道出了多少遊人在天恩橋上望明月的場景:天恩橋外夜潮平,漁唱時聞斷續聲。多少遊人橋上立,愛看秋月一輪明。
月圓之夜,天恩橋好似長虹臥波橫跨大河兩岸,那半圓形的石拱與水中的倒影正好形成了團圓之狀,銀色的月光鋪灑在天恩橋上,亮如白晝。清代詩人呂王輔也有一首《天恩賞月》:不是垂虹鎖巨川,半灣腳底湧嬋娟。置身直擬浮槎客,撫景寧追擲杖仙。色冷印殘千里跡,影低劃破一溪煙。未邀好酒丹陽尹,莫野風光笑獨專。月圓之夜,
記得來天恩橋賞一次月~
來源:上海嘉定
【來源:新聞晨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