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
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嶺南文化古鎮,
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
你知道“雞膥巷”嗎?
“錦圍巷”又有什麼故事?
番報君帶你探訪沙灣古鎮古街古巷文化,
一街一巷的命名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介紹,清末年間,
沙灣的村居
已發展為轄下一居、三坊、十三里,
共有大街33條、小巷284條。
由於歷史文化深厚,
眾多居、坊、裡、街、巷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雞膥巷,你聽說過嗎?
在番禺沙灣古鎮的車陂街有一條雞膥(cūn)巷,它緊鄰安寧西街,距名聞遐邇的“三稔廳”僅數十米。這條狹長的小巷為什麼以“雞膥”為名呢?
雞膥即雞蛋的意思,“膥”的字形與廣東本土文化有關,膥字拆分就是:“未成肉”,即雞蛋裡還沒長出的小雞。
據記載,雞膥巷的巷名從清朝起一直沿用至今。以前,沙灣鎮很多農婦把家裡的雞蛋拿到外面賣錢以補貼家用,但因為不便拋頭露面,無法直接到墟市交易,只好拿到墟市旁較少人來往的小巷悄悄擺賣。因此,北村滑石巷與郡侯祠相連的那段小巷慢慢聚集了很多在此售賣雞蛋的農婦。時間一長,此巷就被稱為“雞膥巷”。這條小巷,承載了沙灣鎮幾代村民的集體記憶。
如今,“雞膥巷”儼然成為古鎮的一條藝術小巷,這裡聚集了不少極具嶺南文化氣息的小店,過往的遊客也總是站在巷口駐足留影。
錦圍巷,背後有什麼故事?
在古鎮眾多古巷中,有一條巷子名為:錦圍巷。它的名字由來是這樣的:以前學子考取功名前都會來這裡的文昌閣塔參拜文昌星,祈求能高中,高中以後他們就會走這條巷回來衣錦還鄉“還願”,寓意錦繡前程。
錦圍巷背後是沙灣耕讀文化的體現,尊師重教,文人學士輩出。沙灣何族數百年人文炳蔚,對教育極為重視。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踴躍現出文武進士8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文武舉人近50人。
古鎮裡不少古街古巷與重教功名、傳統文化相關。進士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現在巷內有文物價值民房8間,內有何子海故居。何子海是沙灣何氏甲房第八代傳人,於明洪武四年(1371)中進士,授將士郎。因與宋代高祖何起龍均中進士,鄉人便將他們得原居題名為“進士裡”巷。
文林坊,是為了紀念沙灣何氏五世祖何翊龍(四世祖第四子)因明經科授文林郎而命名。他謙遜勤謹,懂禮讓,廣涉學問而文學尤為突出,揮筆而就,辭藻華麗生輝,人們稱之為“倚馬”(才思敏捷)。
據瞭解,沙灣何族以定居始祖何德明(1188~1266)為重視教育的第一人。他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納價入常平司,廣置沙灣官荒田園並舉家從廣州清水濠遷居於此,他在墾荒拓產之餘,不忘勤勉督導兒子苦學成材。他生4子,長子何起龍24歲登淳祐庚戌(1250年)進士、官至太常寺正卿;次子何鬥龍是省元、嘉賜博學宏詞;三子何躍龍為太學生、授從事郎;四子何翊龍舉明經、授文林郎。在當時社會,這已是一門顯貴,足以名傳遠近並垂諸於後世。由之,何德明成為了子孫後代重教興學的楷模,為家族日後的發展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除此之外,沙灣古鎮還有很多類似的街巷名稱,如:三達巷、同德巷、仁和巷、達義巷、昇平人瑞巷、敦厚裡、孝友巷、步雲里巷、華光巷和承芳裡等,彰顯出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的觀念,也表達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崇尚。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