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不到九點,不少遊客就聚集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口等待入館。今年10月8日是鐵人王進喜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日。
來自天南海北的參觀者絡繹不絕,透過鏽跡斑斑的文物、鮮活的老照片、寫滿文字的筆記本“走近”鐵人,瞭解那個火熱年代的拼搏故事。
紀念館的外觀形態獨特,從天空俯瞰呈“工”字形,側面為“人”字形,講述著大慶工人的故事。踏入紀念館的院門,6.5米高的鐵人王進喜雕像英姿挺拔,在秋風中顯得格外莊嚴。
9月21日拍攝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進入紀念館前要走一段47級的臺階,紀念館主體建築的高度也是47米,都是為了紀念鐵人47年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鏽跡斑斑的剎把,閃著微光的鋁盔,破了就縫、縫了又破的羊皮襖,裝著炒玉米麵的“炒麵袋”……這是陪伴鐵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裝備,也是他為油田奮鬥終身的見證。
展廳內,一輛黑色的摩托車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從玉門到大慶,這輛被稱為“小黑兔”的摩托車早已失去光澤,身上的鐵鏽是鐵人“跑井”留下的印記。身披羊皮襖,揹著乾糧袋,懷揣筆記本,騎著“小黑兔”,穿行於各個井場,許多“老會戰”回憶起王鐵人,都是這樣一副形象。
王進喜騎著“跑井”的摩托車“小黑兔”。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李巨任的“巨”不會寫,就畫一把“鋸子”;“研究”不會寫就畫兩個小人講話,旁邊標註“言九”;講清楚,寫成了講清“初”……鐵人的筆記彷彿小朋友塗鴉,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他學習知識文化的過程。
王進喜的筆記。(受訪者供圖)
鐵人文化程度不高,為方便開展工作,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工作之餘,他聽秦腔、看唱本、識字、學文化,還會時不時給工友們唱上一段解悶。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字跡也在不斷變化。他曾說,“我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
復原的房屋、“小黑兔”摩托車、油燈、棉大衣、各式鑽頭等物件再現了鐵人當年的生活。如今,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已經成為大慶油田傳承鐵人精神的重要載體。
前來參加入職培訓的中石油員工曾韻致說,現在石油開採的技術和裝置都有了很大的革新,員工們的工作環境也大大改善,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不過時,深深影響著一代代石油人踔厲奮發,奮勇拼搏。
“一個鐵人前面走,千萬個鐵人跟上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宣教部負責人李娜說,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以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生命力感染著我們,紀念館會繼續以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己任,讓更多人瞭解鐵人,沉浸式感受鐵人精神。(記者戴錦鎔、強勇、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