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我們交出這樣的答卷(4)】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奔騰千里的汾河,流淌的是一首雋永的生命的歌!
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的這條河流,是三晉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對山西人來說,汾河,不僅僅是一條大河,更是被儲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連線著表裡山河與人間煙火。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只要這首《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旋律響起,這片大地上的每一個兒女,一定都會心潮激盪。
五策並舉“活”了汾河
立冬前一天,天空下起小雪,片片雪花灑落在緩緩流淌的汾河水面上。對喜歡攝影的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高階工程師何曉飛來說,這是個好日子。
汾河流經太原境內188公里,其中城區段43公里,宛若一匹碧綠的絹帶迤邐穿城而過。在太原市民心中,汾河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城市形象代言人”。
然而,曾經一段時間,汾河慘遭“毀容”:沿岸大大小小的工廠,將黑的、紅的、黃的、白的汙水,汩汩排進母親河,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佔比高達90%以上。
汾河邊的城市,又是怎樣的呢?全國汙染最嚴重的前三個城市,均在山西。有人哀嘆:“汾河已死!”
痛定思痛,一場汾河“大營救”,在山西各地展開。以汾河流域水汙染治理為重點,按照控汙、增溼、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的治水思路,山西對境內的河流進行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綜合施治。
23年接力,2021年9月30日,汾河生態修復治理四期工程和人們正式見面,標誌著汾河流域太原城區段治理全面完成。
在這條碧綠絹帶的南端,晉陽橋段水域長約2.5公里,寬約300米,水深達7米,是山西水上運動訓練基地,賽艇和皮划艇專案在這裡訓練。這些專案對於水質、水量的要求非常高,本身就是對水域環境的最大肯定。
透過水下攝像機,你可以看到汾河水質呈現出清透的淡綠色,清晰地看到魚兒遊動。
何曉飛向記者介紹,汾河水質的變化,得益於從汾河上游的全流域生態治理,包括汾河景區大片溼地中水生植物對水質的淨化。現在,景區內發現的鳥類有165種,各類樹木花卉達到230餘種。
作為城市的綠肺,汾河景區的建成,使太原城區人均綠地面積增加3平方米左右,幫助城市降塵20%左右。
入冬以來,氣溫驟降,人們遊覽汾河的興致不減。“有了汾河陪伴,日子有滋有味。”何曉飛感慨。
五水共治“豐”了汾河
船隻、槳聲、艄公、號子,曾經是河流的語言。“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2000多年前,漢武帝乘樓船溯游汾河,一曲纏綿流麗的《秋風辭》從此迴盪。這首《秋風辭》,就刻在汾河河尾的秋風樓上。
誰能想到,興旺了2000年的汾河航運,前些年竟一度停滯。挖1噸煤,流失2.5噸水!由於煤的過度開採,1995年起,汾河經歷了長達12年之久的斷流。
汾水複流,是鐵腕治水、生態調水、改革活水、高效節水、強力保水“五水共治”的結果。
“多補少拿”,讓汾河介休段實現了“水量豐起來”。2020年,汾河介休段總徑流量達9.2億立方米,比2019年增長26%。
忻州靜樂故稱“鵝城”,因歷史上天鵝在此棲息而得名。汾河靜樂段42公里生態廊道,被稱作“汾河之腎”,整個水系由汾河干流和7條支流組成。
2016年,靜樂啟動水生態治理,恢復溼地植被3996畝,實施退耕還溼500畝,水系清淤疏浚225畝,汾河兩岸營造生態林2萬餘畝。
這2年來,每到2月都會迎來白天鵝駐足,國家級保護動物黑顴、金雕、褐馬雞也成為這裡的常客。“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明代詩人張頤陶醉的“汾河晚渡”勝景,如今重現。
山西作家李駿虎,在與汾河並行的同蒲鐵路旁的一個小村落里長大。
李駿虎說,作為一個在汾河畔長大的放牛娃,最欣慰的是,不只太原,汾河流經的6個地市27個縣區,全流域都經過了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水草豐茂、天藍水碧、鳥語花香。
頂層設計“富”了汾河
汾河出太原城區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有晉祠泉匯入。當年李白遊晉祠贊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因地下水長期嚴重超採和採煤損耗,1994年,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斷流,受其滋養了三千餘年的晉祠大米,一度瀕臨消失。
如今,隨著汾河水量的不斷豐盈,難老泉的地下水位已經回升24米多。晉祠大米,也攜香迴歸。10月1日,總佔地800餘畝、可同時容納3萬人參觀遊覽的稻田公園正式開園。
秋日裡,稻浪隨風起伏,人們在金黃的稻田裡穿梭。范仲淹與歐陽修筆下“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晉水今入幷州裡,稻花漠漠澆平田”景象再現。
“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上升到了法律層面。”山西省水利廳副調研員李俊學說。2017年,山西頒佈實施《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2021年3月1日,《關於加快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定》正式實施……頂層設計,打造出山水相依、溪水長流、林泉相伴、湖光山色的三晉幸福河。
運城市地處黃河金三角大拐彎處,是黃河干流在山西省流經最長的市。汾河也在這裡匯入黃河。“黃汾沿線歷來是全市糧食生產集中連片高產區域,也是優質糧食生產適宜區域。”指著眼前平展展的農田,運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蘇麗紅告訴記者。
“宜糧則糧”,運城市在沿黃河、汾河流域8個縣(市)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範基地。預計到2025年,糧食(兩作合計)平均畝產將達到1000公斤以上,總產穩定在10億公斤以上。基地內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晉祠的大米,晉南的面,是汾河饋贈給山西人的珍貴禮物,山西人也將尊重和感激之情還給了汾河。
綠色產業“美”了汾河
1205年,年僅16歲的元好問赴試太原,在汾河邊寫下千古名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千里汾河萬卷書,千年汾河萬載情,在這樣的河流上行走,是何等快哉!千百年來,古老的汾河見證著三晉大地上一個個人間奇蹟。
冬日,綠色已經漸漸褪去,汾河兩岸卻依舊風光迷人。曾經在汾河兩岸密佈的煤焦鐵等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如火如荼的綠色產業。
汾河流經的農村,生態美,百姓富,好日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靠著好山好水,汾河源頭的寧武縣石窯溝村農民王貴拴辦起了農家樂:“從前上山種地,收入只夠餬口,後來退耕還林,景區遊客多了,我的農家樂一年能賺2萬多。”
靜樂縣慶魯溝村透過造林合作社,將8個村的荒山全部綠化,造林1.3萬多畝,150餘戶農民實現增收。
汾河遺珠世泰湖溼地公園,由文水縣劉胡蘭鎮王家堡村1100餘畝汾河灘塗地改造而成,是當地打造的一個以漁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走進這裡,彷彿走進了一個魚類的世界、鳥兒的天堂。
同樣是沿汾經濟帶的一員,曲沃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5G管理,打造“從田園到餐桌”的智慧農業。
在省會太原,汾河西岸正在建設的高階綜合金融集聚區,猶如一顆明珠,引人矚目。
今年,太原汾河兩岸開通了全長85公里的濱河腳踏車道,一路騎行,春可眺落英繽紛,夏可聞蟲鳴蛙叫,秋可觀層林盡染,冬可賞雪霧松風。
2010年,張鵬程和老伴兒從老家右玉來到太原,一起在汾河景區做了保潔員,一干就是十多年。張鵬程說:“我們要透過自己的雙手讓汾河越變越美,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3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