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1日電(記者崔翰超、張睿、何問)要進出甘肅小黃灣村,過去只能靠一個渡口,走一條水路——橫渡黃河。
秋意漸染千層葉,河水也被秋日照得金燦燦的,渡船“黃灣一號”在河面來回穿梭。72歲的“老船長”祖發榮看著河中搖擺的船隻,回憶如河水般湧入腦海。
“我在這渡了一輩子船。”從15個羊皮袋的羊皮筏子到型寬9米的擺渡船,祖發榮是筏子客也是船長,但他的一生都離不開“黃河擺渡人”的名號。
祖發榮在渡船上幫忙渡河。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祖發榮家住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小黃灣村。一面環水,三面環山,黃河水哺育著這座位於西岸的小小村莊,但幾百米寬的河水橫在了那,這頭是家鄉,外頭才是廣闊的天地。
生於斯長於斯,祖發榮從小就水性好,年輕時是能在黃河裡遊幾個來回地“浪裡白條”。
從太爺爺那輩起,祖發榮家裡世代都是擺渡人。16歲那年,他也拿起了船槳,在浪尖上做起了營生。
羊皮筏子是當時唯一的渡河工具,遇上河水湍急或者旋渦,難免搖擺不定甚至發生事故,但村民們沒有別的選擇。為了拉糧食出去賣錢,為了外出打拼,為了過上好日子,只能一次次渡“險”而過。
“那個時候就怕捱餓,渡船也能賺些錢。”農忙的時候,祖發榮一天能用羊皮筏子渡河二十幾趟,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羊皮筏子不僅讓村民渡過了天險,也幫助祖發榮一家度過了苦日子。
1998年,第一艘小渡船下水,祖發榮也成了一名船長。
小渡船時常會卡在水裡靠不了岸,祖發榮只能蹚水把乘客一個一個背上岸;村裡誰家要是晚上有個急事,只要站在村裡喊一聲,他必定一路小跑衝到船上,送人過河。
如此的擔當讓村裡無人不服祖發榮,他自己時常開玩笑“要不是書念得少,我早就當村主任了”。
就這樣,祖發榮在黃河上來回往復,直到2013年因年齡太大而退休。
今天,渡河依然是村民最習慣的交通方式,行駛平穩的“黃灣一號”代替了經不起風浪的小渡船,船舵後面也換了新面孔。
渡河的工具在變,擺渡人在變,不變的是追求好日子的心勁。
過去,小黃灣村都是種不了的坡地,一棟棟土房子間只有狹窄的土路,一遇上降水量大的時候,渡船停擺,村民只能守在家中;如今,莊稼在大片平整的土地上茁壯成長,外界的公路接通了村裡的硬化路,河景無限的小村子還搞起了鄉村旅遊,祖發榮也跟著開了一間農家樂。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渡船載著鄉親們渡向希望的彼岸,迎接遊客們感受河邊的鄉愁。
“現在的日子好得很,你看村裡的大棗、桃子熟了都沒人摘,放在過去早都打完了。”祖發榮說。
目前小黃灣村村內耕地面積已達2000畝,現有硬化道路17公里,村內已成立種植、養殖合作社3戶,存欄生豬800多頭,養羊1000多隻,自主經營性產業和旅遊業已逐漸成為村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據瞭解,平川區現有合作社達405個,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1.5萬戶。
擺渡中的渡船。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斜陽晚照,濤聲依舊。“日子越過越好。瞧瞧,現在渡船上的車和人一樣多。”祖發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