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和新村依託特色資源,打造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

  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垂釣趕海、稻田觀光、星空露營、居住珊瑚民宿、品嚐土窯海鮮……在臨高縣東英鎮和新村,一個集迴圈生態農業、創意觀光農業、海洋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研學綜合體驗地已初步形成。這裡便是“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

  5月13日,從海南解放公園沿著公路一路向南行駛約5公里,就來到了“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該旅遊點的負責人叫陳萬波,是和新村人。2018年,他辭去在海口的工作,返鄉創業。“家鄉靠海,資源豐富,這些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鄉村旅遊潛力較大。”陳萬波說。

臨高和新村依託特色資源,打造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

在臨高和新村“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遊客在民宿書屋閱讀。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和新村位於臨高縣西北角,下轄4個自然村,是一個沿海村莊,漁業資源較為豐富。臨高的八景之一“龍潭神雨”就位於和新村。

  如何挖掘旅遊資源?2018年底,陳萬波盤活村莊閒置的宅基地和土地,以特有的漁耕文化為主線,打造“山海連片”的漁耕人文研學旅行目的地。

  目前,旅遊點已形成了海堂小院珊瑚民宿區、龍潭神雨非物質農耕文化區、冷泉稻田休閒文化區、垂釣趕海漁樂區、星空露營及房車基地等主題板塊。

  每到週末和節假日,“頭洋·海堂”就吸引不少高校學生等前來開展研學旅遊,也成為家庭親子旅遊的好去處。去年,“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和新村)獲評“海南省五椰級鄉村旅遊點”。如今,“頭洋·海堂”已成為和新村一張靚麗名片。

  紅色,是和新村最鮮明的底色。在革命年代,和新村多名男女青年積極開展革命活動,踴躍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與此同時,村裡群眾踴躍籌款、捐糧,全力以赴支援革命隊伍。

  近年來,和新村堅持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總抓手,透過黨建引領,抓班子強隊伍,找準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海南日報記者在和新村“陽光助殘就業幫扶車間”特色就業示範基地注意到,基地採取“企業就業培訓+助殘產業+託養服務”模式,將服裝加工產業引接到村裡,就近就地安置殘疾人或困難家庭勞動力人員就業。

  和新村村民王不霞於2019年底經過企業培訓後正式上崗。她說:“以前在家帶小孩沒有收入,如今在這裡工作不僅有了收入,還方便照顧家庭。”目前該車間已吸納20多人就業。

  走在和新村入村主幹道上,道路乾淨整潔,路旁還種上了櫻花樹。為配合村裡發展旅遊,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村裡從省外引入櫻花樹。“目前種了140多株櫻花樹,大概2023年春節前後開花。”和新村黨支部副書記陳逢源說。

  一直以來,和新村村民從“龍潭神雨”水塘引水灌溉農田。然而,有不少村民開始在“龍潭神雨”水塘周邊種地種菜,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浮蓮瘋狂生長,影響了生態環境、村莊面貌。

  為守好生態底線,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去年臨高投入資金啟動建設龍潭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還啟動“龍潭神雨”景區綜合體專案。據瞭解,專案規劃約3000畝,依託“龍潭神雨”等文化核心,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餐飲服務、主題民宿、親子研學於一體的現代鄉村旅遊示範區。

  “接下來將做好‘頭洋·海堂’專案擴建和資源整合,不斷推進專案發展壯大,帶動更多村民增收。”陳萬波說,“‘頭洋·海堂’不僅吸納村民土地入股,還為村民就近提供就業。希望讓村民在參與鄉村建設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海南日報臨城5月15日電)

  新聞多看點>>

  鄉村振興 青年先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陳萬波作為一名返鄉青年,帶著新的見識、眼界和社會資源回到家鄉,結合家鄉特色,打造“頭洋·海堂”專案,不僅實現了自我發展,改變了村莊面貌,還帶動了不少村民就業增收,使和新村煥發新的活力。

  作為革命老區村莊,和新村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然而,想要挖掘資源潛力,離不開人的助力。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村莊需要像陳萬波一樣的有志青年迴歸。

  我們可以期待,在陳萬波等返鄉青年帶領下,和新村將以鄉村旅遊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產業融合,培育鄉村旅遊品牌,形成環境因鄉村旅遊更美麗、產業因鄉村旅遊更興旺、百姓因鄉村旅遊更富裕的發展態勢。

  來源:海南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14 字。

轉載請註明: 臨高和新村依託特色資源,打造漁耕文化鄉村旅遊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