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安音
春水長。川東北。嘉陵江上,有條溪流,在泛光。
那是楊家河,嘉陵江的女兒,閬中古城的一條血管,川東北大地的一個隱秘之地。
它靜靜地深藏於青山峻嶺中,清澈透明,有玉石般的聲音,有玉石般的質地,不緊不慢,就那樣從容地流進嘉陵江。
它一路緩緩而下,不露聲色的沉靜,宛如蠶絲般包裹了山與水的靈魂,浸入大地的骨髓。
河岸有垂綠的柳絲,是柳絲先撩撥了春風,才有各種花兒的香味散播,吸引了來者;是漁人的釣竿,攪動了春水,才有兩岸的青山,把偉岸的身姿投影,染成畫面;是遊人搖動的槳櫓,翻卷起水面的浪花,才驚醒了水中的魚兒……
三三兩兩的烏篷船,泛起了小河的春潮。快看,那遠道而來的遊人,正沿著楊家河尋芳問蹤呢。
這是小村的碼頭嗎?它橫臥在一棵遒勁古老的大榕樹下,像一個老人般,悠悠然地欣賞著眼前的春景。
村婦們在洗衣服。她們不停地歡笑著,不停地甩動著手裡的木棒,敲打著衣服,讓心裡溢位的快樂不自覺地融入到河水中。
石磨蹲在河邊,不言不語。它守候了那麼多年,守望著這裡的山和水,還有茅草房的主人。它做夢都不會想到,有一天河裡突然有了烏篷船,有了竹筏,有了風景區的標籤。
河邊的路變寬了,一條嶄新的公路,直接連著山外。山外的人來了,河邊越來越熱鬧。
石磨突然有了自豪感,不停地轉動身子,想要吐露心聲。很多人圍了上來,看它“吱呀吱呀”地唱歌,流出潔白的豆漿,流進人們的心裡。
喝了豆漿的人心滿意足。這時,鏗鏘的鑼鼓響起來。“伊呀呀呀!”隨著一聲唱腔的響亮拉開,一種叫川北燈戲的地方戲開始登場。
每個演員都是地道的本地村民,他們傳承著祖先遺留的文化,彷彿捧著一顆珍珠,想要奉獻給客人,奉獻給遠方。
看完了戲,有人小心翼翼地坐船過河,直奔對岸的芳草地。呀,草地上還有美味和好玩的野菜呢。蒲公英頂著毛茸茸的小腦袋,對著風兒微笑。
肥沃的土質,充足的營養,把這裡的花草養得豐潤可人。茂盛的樹葉,綠得快要滴出油來。它們蓬勃地生長著,生怕辜負這一灣水的柔情。
古碼頭高興起來了。它打量著男人們垂釣,村婦們搗衣,孩子們嬉水,野草們瘋長。
一群水鳥翩然飛過,彷彿天籟般的鳴叫聲,譜寫成山間的圓舞曲,映襯著一條叫楊家河的樸質美。
河流靜默。碼頭滄桑。小村依然。
但村上的人和故事,卻不再是那年那月的事兒。來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乘竹筏、坐烏篷船、劃橡皮艇漂流,走進農耕文化展示區,可以參與古法榨油、石碾碾米、石磨磨面、稻田捉魚、人工打夯等農事體驗活動,還能觀看川北牛燈竹馬等表演。
在這裡,重溫著孩童時代的農村五匠展示,體會著父輩辛勞的打草鞋場面,看心靈手巧的繡娘刺繡,分明是探看了楊家河的心靈,解開了它的隱秘。
在古渡口,一個老人常常凝望這條河,河上修了橋,孩子們也走出了大山,在城裡安家立業。但他和老伴仍守著青磚瓦房的家園,以及這條河的過去和記憶。
在楊家河盡頭,在江與河的銜接處——閬中古城,在南津關古鎮,一臺原創的大型移動實景劇在上演。春節文化、蠶桑文化、三國文化、古城文化,在一步一換中,時間和空間跨越,演者與觀者交融,閬中的思想和靈魂,也豐滿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楊家河至此,華麗轉身。它距閬中古城僅15公里,素有“閬中小九寨”的美譽。
在江與河的交匯處,在時間和空間融合的地方,在一臺實景演出之地,誰都有理由相信,這些場景和畫面,是真實的,而不是舞臺佈置,古城可作證。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啟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說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說”。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資訊包括銀行卡戶名、開戶行及網點準確資訊(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