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壓抑之下,性幻想與娛樂至死都是人性的迴歸

充滿幽默、熱愛與溫情的斯維拉克,仍然無法忘卻舊日陰霾。但對於捷克人而言,這樣的固執正是快樂生活的支撐。因為,舊時那些陰霾,各種打壓與剝奪,還有種種荒謬,都讓如今的一切更顯珍貴。

  “我在寧布林克小鎮長大,那是個鐵路樞紐。那裡的人如果有誰沒有在鐵路系統工作,簡直不可思議。”

  這是茲旦內克·斯維拉克在收錄於小說集《錯失之愛》的《購物》裡,為人物所安排的背景。對於絕大多數中國閱讀者來說,這個背景並無特別之處,可沉迷捷克歷史與文學的我,有幸能對這個梗會心一笑。

在政治壓抑之下,性幻想與娛樂至死都是人性的迴歸

書名:《錯失之愛》

  作者:茲旦內克·斯維拉克

  2015年夏天,我駕車從捷克布林諾前往科林,傍晚臨近科林時,便曾經過寧布林克。見到路標才突然醒悟,在這個時而有雨、傍晚出現彩虹的午後,我居然走了一條赫拉巴爾幼年時的遷徙之路。

  斯維拉克其實是在向赫拉巴爾致敬——以《過於喧囂的孤獨》與《河畔小城》聞名於世的捷克文學巨匠赫拉巴爾,出生於摩拉維亞地區的捷克第二大城市布林諾,四歲那年遷居寧布林克。他的繼父在當地啤酒廠工作,不但為他提供了穩定優渥的童年生活,也讓他迷上了啤酒。也是在那期間,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貝賓大伯常住其家。

  前幾天,我在《女觀眾》一書的書評中寫過:“從寫作技巧上來說,赫拉巴爾與捷克人並不待見的米蘭·昆德拉代表著捷克文學的兩種路向,他們分別師承哈謝克與卡夫卡。當年哈謝克以好兵帥克式的消極抵抗,戲謔地解構專制荒謬,用幽默感戰勝一切。赫拉巴爾作為溫和的時代記錄者,以同樣方式記錄了捷克從黑暗中走出的跌宕歲月。至於卡夫卡,他以苦行僧式的寫作尋找內心,昆德拉同樣如此。茲旦內克·斯維拉克所走的顯然是哈謝克與赫拉巴爾的路子。”

  《錯失之愛》收錄了9個短篇故事,包括《伯利恆之光》《班級聚會》《錯失之愛》《複視》《溫泉療養院》《購物》《體面的計程車司機》《在火車上》《四月故事》。

在政治壓抑之下,性幻想與娛樂至死都是人性的迴歸

  與《女觀眾》類似,《錯失之愛》同樣屬於小人物的故事,攝取一個個人生片段,然後戛然而止,其間總有奇妙的反轉。

  開篇的《伯利恆之光》構造了一個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他簡單而真實,無需在意利益和禮儀,也不在意家庭的窘迫。但是,從不說謊的他最終在媽媽的引導下,被動製造了“善意的謊言”。伯利恆的微光是一個隱喻,既是父親在困境中的寄託,也是孩子終將失去的純真。

  同名的《錯失之愛》講述一場邂逅後的追索,可再次相遇並熱戀後,卻發現是一場烏龍,也讓愛情隨之流逝。

  在《購物》中,年邁的夫婦在超市購物,回憶中閃回著年輕時的片段。時光太過無情,乃至容顏老去,感情只剩下無休止的抱怨。結果,老婦人幻想自己殺死丈夫,在監獄裡享受獨處的美妙時光。

  其實《錯失之愛》與《購物》有相通之處,都隱藏著對愛情的終極拷問——錯過的是否更好?

  相比之下,沉迷東歐歷史的我更喜歡《班級聚會》。它提到斯大林去世後班級悼念活動的細節,正是老一輩中國人熟悉的場景,可卻只是過去的捷克。

  《班級聚會》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記錄了壓抑人性的時代裡的那些人性閃光。在政治高壓之下,各種性幻想與娛樂至死的心態,反而是人性的迴歸。它的主題與描述,都是典型的捷克文學風格,承繼了哈謝克與赫拉巴爾的幽默感,沒有憤怒也沒有控訴,卻道盡時代的荒謬。

  即使是談到希特勒這樣的魔頭,斯維拉克仍然不失幽默感。在書中收尾的《四月故事》中,主人公被介紹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他告訴醫生,每年希特勒生日那天,他都會遭遇一次重大事件……這個故事無疑是對專制的隱喻:儘管希特勒死了,但還有無數個希特勒伺機而動,更可怕的是,每到特定時間,它就會捲土重來。

  顯然,充滿幽默、熱愛與溫情的斯維拉克,仍然無法忘卻舊日陰霾。但對於捷克人而言,這樣的固執正是快樂生活的支撐。因為,舊時那些陰霾,各種打壓與剝奪,還有種種荒謬,都讓如今的一切更顯珍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在政治壓抑之下,性幻想與娛樂至死都是人性的迴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