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探訪百年古樹 守護綠色生態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風摧未老枝為證,錦水綿綿客笑吟。

3月12日,是植樹節。在植樹節即將來臨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探訪四“位”“長壽老者”——樹齡至少百歲以上的古樹。

俗話說,“黃金有價,古樹無價。”

之所以無價,其一在於古樹的自身價值:作為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古樹被稱為“有生命的綠色活化石”;其二在於古樹的情感價值:它是一個地方悠久歷史的“見證者”。那一輪輪刻印在骨子裡的年輪,如同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記憶,見證著石嘴山這座城市的歷史傳承,更是我市良好生態的標誌和象徵。

枯木逢春猶再發

古樹,是城市的“守望者”,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它們歷經歲月滄桑,記錄著城市的一個個故事。古樹往往伴村落而生。任何一個村子,如果能擁有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樹,是一件相當幸運的事情。

在大武口區興民村,就有這樣一棵歲月悠長的古樹。3月10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興民村找尋這棵已三百餘年的古樹。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小葉楊古樹。

順著悠長的田間小路,遠遠地就能看到一棵巨大的古樹矗立在一片農田中央,遠遠望去,它粗壯而又斑駁的枝幹,愈發顯得蒼涼悲壯。隨著距離越來越近,能明顯看到古樹涇渭分明,一半已經枯萎,如同一個佝僂著脊背的老者,另一半還頑強地長著樹冠枝丫,似乎在倔強地等待春天的來臨。

走近古樹,映入眼簾的是如同溝壑遍佈的皺紋似的樹皮,枯萎脫落的斑駁樹幹,被火舌吻過的焦黑痕跡,周圍掉落著巨大的枯樹枝幹,靜靜地躺在地上,樹上傳來似有似無的鳥叫聲。

古樹目測高約20米,周長約6米,記者和另外兩名成年人手拉手都不能合抱。興民村黨支部書記路金良告訴記者,這棵古樹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本地人叫“青楊柳”,實際上,它的學名叫小葉楊,為落葉喬木,樹皮呈筒狀,幼樹皮灰綠色,老樹皮色較暗,表面粗糙,有粗大的溝狀裂隙。有防風固沙、護堤固土、綠化觀賞的作用,也是東北和西北防護林和用材林主要樹種之一。

“這棵小葉楊古樹原來生長在沙河中,經歷多年的山洪沖刷,仍然屹立不倒,後來進行農田改造時,村民們也沒捨得伐倒它,而是專門擴出一塊地,讓其蔓延生長。然而可惜的是,這棵古樹十年前開始慢慢枯萎,六七年前又被火燒,如今大半主幹已經乾枯。”路金良惋惜地說,“村民們非常愛惜這棵古樹,但是防火意識不強,沒有把樹周圍的枯草秸稈清理乾淨,等人們發現時,火已經熄滅,只有滿身的焦痕告訴人們它的遭遇。近幾年政府出資將這棵古樹圈起保護,卻無法延緩古樹的枯萎。”

“我們小時候放牲畜,每天中午都集中將牲畜趕到這棵大樹旁邊,牲畜在樹蔭下悠閒地吃草,我和小夥伴們爬樹、掏鳥窩、捉迷藏,有時候在樹邊一玩就是一整天,天黑了才肯回家。”今年77歲的牛樹德是土生土長的興民村人,講起和這棵古樹的故事,他打開了話匣子,“從我記事起,這棵古樹就是這麼粗、這麼大了,我們五六個小夥伴手拉手都圍不住它。可惜的是,現在它慢慢枯萎了,再也看不到曾經巨大的樹冠、聽不到熱鬧的鳥鳴了。”

採訪的最後,路金良對記者說:“這棵古樹經過三百多年的風吹日曬,歷經滄桑,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雖然一半枝幹已經枯萎,但是另一半仍然頑強地生長著,我們興民村將繼續加大對它的保護,讓它開枝散葉,也留住我們的鄉愁和回憶。”(記者 袁宏劍 實習生 王忠華)

一棵樹一座城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沉澱著過去的記憶,也是時光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植樹節前夕,讓我們一起走進潮湖村潮湖人家莊園,探訪沙果古樹的生長狀況,聆聽歷史典故及愛樹和護樹故事。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沙果古樹。

3月10日9時許,陽光明媚,記者駕車從市區出發趕往潮湖村。經過20分鐘的車程,到達潮湖村潮湖人家莊園,遠遠地便看到了十分顯眼的一棵大樹,像一把傘。

“我對你有印象,以前也來這裡看過樹吧?”一下車,記者就被早已等候的潮湖人家莊園負責人陳秀才和潮湖村村民賈天壽的熱情所感染。

當記者走進潮湖人家莊園時,只見樹幹筆直挺拔,旁枝婀娜婆娑,形成一個巨大的傘,將在大片樹林環抱之中的小村落點綴得古樸雅緻。走近細看,樹幹凹凸有致、紋理清晰,樹根頑強地植根於厚實的土壤中。

沙果,正名花紅,又名海棠果,是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落葉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驟尖,邊緣有極細鋸齒。春夏之交開花,在枝頂傘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時為紅色,開後色褪而帶紅暈,果實酸甜可口。

據傳,這棵沙果古樹被稱“一棵樹”是有來歷的。“這棵樹已經快200年了,很有靈氣,一直庇護著村民,我童年的時候樹就這麼大,現在還是這麼大,過去潮湖村這裡是一個大沙丘,有時從平羅走大武口的時候,好多人就會找不到路,這棵沙果樹就是路標,順著這個方向就可以順利到達大武口,所以起名‘一棵樹’,‘一棵樹’涼皮店以前也在這個地方開,也是以這棵樹命名的。”賈天壽說,“隨著交通條件改善,‘一棵樹’名氣遠揚,有的村民依此開了農家樂,慕名而來的遊客也逐漸增多,這棵古樹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樹。”

“現在樹已經快200年了,但它依然生長茂盛,古樹的存在,說明生長地的環境在其存活期內沒有劇烈變化,也說明了生態環境良好。平時,我學習了科學的護樹方法,包括病蟲害的防治、澆水等,為樹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陳秀才說:“每年到4月,是沙果樹開花的時候,就會有人前來觀賞,大家看到這棵古樹,都被震撼了。”

古樹名木既是生態顏值的保障,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陳秀才介紹,為了讓“一棵樹”得到更好的保護,在樹周圍修建了護欄,並給樹掛上了牌子,打算明年把護樹池再擴大些,以便古樹得到更好的生長。下一步,他會向愛樹護樹人士發出倡議,讓更多的人來愛護古樹,增強全社會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記者 劉春燕)

葡萄老藤的百歲光陰

“葡萄美酒夜光杯”,當您品味著甘醇的葡萄美酒時,可曾想過這瓊漿玉露產自哪裡?生長在一棵怎樣的葡萄樹上?藉著3月12日植樹節的契機,記者帶您來一次探尋百年葡萄老藤之旅。

3月11日,春光明媚,楊柳依依。沐浴著春的芬芳,記者驅車來到大武口區賀東莊園。我們今天要探訪的“主角”就生長在這裡。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葡萄老藤。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前往一處“神秘基地”。據說,這裡種植著200多株樹齡超過百年的葡萄老藤,被譽為賀東莊園的“鎮莊之寶”。它們究竟是什麼模樣呢?記者的腦海中不由浮現出“枯藤老樹昏鴉”的畫面。

帶著無限期許,記者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百年老藤基地,還邂逅了一群身著校服的孩子們。原來,他們是市第十一小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這裡開展植樹節研學活動。“我們也是慕名而來,帶孩子們看一看百年老藤的模樣,瞭解葡萄酒的製作過程。”帶隊老師李燕說。

然而,眼前的情景讓記者和師生們有些疑惑:空曠的地上不見一棵樹,只有一個個形狀不太規則的土堆,連綿不絕,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百年老藤在哪呢?”一個孩子好奇地張望,問出了記者的心聲。

“就在這兒呢。”賀東莊園解說員魯亞楠笑呵呵地指著土堆說。

“啊?”孩子們發出一片不可思議的質疑聲。

“不知道了吧?你們不瞭解葡萄樹的生長習性。為了減少老藤的水分流失和防凍,在秋季時,就要把老藤用土掩埋起來。”魯亞楠說。

在給師生們簡單地科普完葡萄樹的秋冬季養護知識後,看著一臉失望的孩子們,魯亞楠笑呵呵地說:“現在看不到老藤沒關係,我們給這些百年老藤拍了許多‘寫真照片’,可以給大家欣賞一下。”

對著一張張照片,魯亞楠給大家做起了講解:

“2011年,我們邀請法國專家進行考證,發現225株葡萄樹樹齡均在60年至120年之間。於是開始對這些古樹進行保護,並被自治區評為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老藤最粗的地徑達到29公分,周長為90公分,彎曲的樹幹勁道有力,斑駁的樹皮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為現存最古老的葡萄樹種之一,堪稱‘葡萄之王’,也是每位遊客來到賀東莊園的一個必看景點。”

“賀東莊園現存的老藤結出的果實越來越少,結出的葡萄體格嬌小,但味道濃郁,層次豐富,濃縮了老藤的精華養分。由於老藤紮根較深,充分吸取了賀蘭山東麓這片土地的營養物質,因此老藤結的葡萄釀出的酒有著與眾不同的風味,香氣複雜但平衡濃醇。老藤結出的果實,彷彿生命珍貴的積澱,凝聚著成熟的經驗與閱歷。在時間裡,打磨出最智慧的葡萄藤、最醇香醉人的美酒!”

“等葡萄掛果時,歡迎大家再來!”(記者 蘭建勇)

寄託著愛和希望的銀白楊

百年古樹,是歲月的見證,也是生態“顏值”的保障,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今天,記者帶您探訪一棵約300年的銀白楊,傾聽它茁壯成長的背後,那些與呵護有關的故事。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銀白楊。

3月10日早上9時許,記者駕車從大武口區世紀大道出發,沿著工人街一路向西行駛。過了西環路路口,越往西走,賀蘭山的輪廓越發清晰,大片的林木發出嫩芽,已經是和城市完全不同的美麗風光了。

到達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停車場,記者順著臺階步道一路向上,在上山入口處,記者見到了這棵約300年的百年古樹——銀白楊。

走近古樹,滿是皺紋一樣的樹皮,溝溝壑壑清晰可見,枝幹虯曲蒼勁,樹形優美。抬眼看去,銀白楊的樹枝也綠了一些,少了秋天滿樹金黃的華美,卻多了幾分小家碧玉的秀氣。

都說古樹多靈性,長在這佛門淨地的銀白楊,也被染上了“仙氣兒”和肅穆。不少過往的遊客都會駐足欣賞,猶如對生命的敬畏。

記者多次嘗試環抱這棵古樹未果。目測一下,這棵百年銀白楊30多米高,4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環抱整個大樹。

今年37歲的王志剛是這棵銀白楊的“鄰居”,確切地說是守護者。原來,家住潮湖村的他喜歡爬山,一有時間就會上山遊玩,每次經過這裡,他都會駐足欣賞。近兩三年,他直接在大樹邊上擺起了小攤,不為營生,只為保護好這棵百年古樹。

“前些年,樹的周圍就是土坑,沒有圍欄,垃圾比較多,澆點水都流出去了,樹葉也因此出現了發黃等現象,後來我就和這裡的僧人商量,給古樹加上圍欄,保護好它。”王志剛說,這棵百年銀白楊是前人和大自然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必須要保護這棵古樹,讓它健康生長。為了搶救復壯古樹,恢復古樹長勢,他還聯絡了相關部門專家來給古樹“診治”。

多年來,王志剛每天給大樹澆水、施肥,清理樹葉和花絮,像對待家中的長輩一樣,悉心呵護著這棵古樹。

王志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前來拜訪古樹的遊客絡繹不絕。“很多人想沾沾古樹的‘仙氣’,一到季節,就專門上山來看望古樹,在樹下乘涼。”王志剛表示,如今市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垃圾少了,吵鬧聲少了,古樹也長得越發健碩挺拔。“這些古樹名木就像老人,它們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我們有責任去愛護它們。”

300年來,這棵銀白楊不斷積蓄力量、默默生長,像一位長者一樣,成為市民們的守護者。而如今,像王志剛一樣保護古樹的市民越來增多,他們正以實際行動,從點點滴滴做起,為保護古樹做出自己的貢獻。(記者 狄彥冬)

照片均由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拍攝

【來源:石嘴山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529 字。

轉載請註明: 聽,古樹“講”的那些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