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晴空萬里。天安門廣場上,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雄偉壯觀,在廣場的正中央,聳立著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由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八個鎦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熠熠生輝。
天安門廣場東西500米,南北880米,佔地44公頃。人民大會堂與國家博物館東西對稱,毛主席紀念堂坐南朝北,大門正對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天安門,整體構成宏闊大氣的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由前“宮廷廣場”變為人民的廣場,可謂換了人間。
1949年9月9日下午,北平各校學生在修建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
紅跡 87
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
“宮廷廣場”成為人民的廣場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是明清兩朝北京皇城的正門。那時,天安門前是封建帝王宮廷的前院,是一處完全封閉的“T”字形宮廷廣場,它既是封建王朝的禮法之地,也是一處“衙署林立,府部對列”的皇家禁地。
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賈英廷介紹,因為位置重要,600多年來,這裡目睹了封建社會幾個朝代的興衰更替,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悍然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分列式閱兵,這裡成了八國聯軍牧馬屯兵的場所,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屈辱時刻。”賈英廷說,1911年後,民國政府對舊時的宮廷廣場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昔日的封閉格局被打破,京城百姓可以自由進入和穿行封閉了數百年的皇家禁地。從此,天安門廣場作為城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中國近代史上,天安門廣場曾經發生過多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的聲援五卅運動大會,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1947年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等等。
北平和平解放後,歷經滄桑的古城百廢待興。天安門廣場同樣如此,“千步廊”雖已不復存在,但仍保留著明清時期宮廷廣場的“T”字形格局。縱長狹窄的廣場上,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地面坑窪不平,一幅破敗不堪的景象,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在這裡舉行慶祝活動的需要。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召開的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做出了整修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的決定。當時,北平市各界群眾熱情甚為高漲,懷著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投入到清理整修天安門廣場的義務勞動中。9月9日下午,北平各校學生6000多人在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籌委會的組織下,也到天安門廣場參加義務勞動。他們在廣場上掀起了勞動競賽,每20個人填一個大坑,共填平了300多個大坑。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整修擴展出了一個面積達54000平方米,能容納16萬人舉行集會的廣場。到9月底,天安門廣場平坦整潔、裝飾一新。
1949年9月30日,當夜幕即將降臨時,毛澤東和政協全體代表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毛澤東滿懷激情地宣讀了由他撰寫的碑文。
第二天,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隨後他按動了電鈕,鮮豔的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
賈英廷激動地說:“從這一刻開始,天安門成為新中國的象徵,天安門廣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集會以及外事迎賓的重要場所。”
1956年國慶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聽取北京市市長彭真關於改建天安門廣場的彙報後,贊成要大一些的意見:6億人口大國的集會廣場,太小了不行。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最後確定的天安門廣場規劃,東西500米,南北880米,佔地44公頃。
1958年8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週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在首都北京建設“國慶十大工程”,同時大規模改造擴建天安門廣場,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國慶10週年的到來。
如今,站在寬闊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上環顧四周,舊日作為宮廷前衛的天安門和正陽門,儘管位置依舊,功能卻變化一新。兩座古老的城樓,重簷飛翹,飄逸灑脫,是天安門廣場南、北邊界的鮮明標誌;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分列東西兩廂,氣勢恢宏,莊嚴雄偉,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和人民當家做主的充分體現;廣場中央高聳挺拔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蔚為壯觀。
賈英廷這樣概括天安門廣場的重要性:“綜觀當今世界各國首都的中心廣場,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歷史之悠久,面積之宏大,影響之深遠,世人之矚目,堪稱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補白
毛主席首登天安門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整座城市獲得新生。天安門城樓及廣場,迅速成為新生的人民政權領導下,軍民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據賈英廷介紹,1949年的2月12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北平20多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集會,共同歡度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個元宵節。那天,天安門城樓中央懸掛著毛主席畫像,城牆兩側同時懸掛著朱德、聶榮臻、葉劍英等領導人的畫像。這是天安門第一次同時懸掛這麼多領導人的畫像。也是從這次慶祝大會起,毛主席的畫像就開始在天安門城樓懸掛。
1949年7月7日,北平各界群眾冒雨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集會,紀念“七七”抗日戰爭爆發12週年以及新政協籌備會召開。這天晚上,毛澤東、周恩來蒞臨大會,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在天安門上高呼“中國人民萬歲”,群情激昂的群眾則高呼“毛主席萬歲”。一時間,歡呼聲和口號聲此起彼伏。晚上10點半,雖然已經宣佈散會,但20萬群眾仍然在雨中縱情歡呼。“在這個雨夜裡,預示著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誕生。”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主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定基石 新華/TAKEFOTO
紅跡 88
人民英雄紀念碑
坐南朝北有深意
來到天安門廣場,最吸引人們目光的,還是矗立在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果留心觀察,站在廣場北部的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澤東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在碑的背面(南面),是由毛澤東撰文、周恩來題寫的114字鎦金碑文。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紀念性建築,也是新中國城市雕塑史上的開篇之作。她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更是一座英雄的豐碑。
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賈英廷介紹了當年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諸多細節。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傍晚,毛澤東偕同出席政協會議的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毛澤東莊嚴宣讀了由他親自撰寫的碑文,並親手執鍬剷土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定基石。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奠基的一座建築。
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1958年5月1日揭幕,前後歷時數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碑心石是最主要的大石料。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採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到哪裡去開採如此巨大的石塊?經過對全國各大山脈岩石情況考察分析,專家們最終鎖定了山東青島的浮山。浮山大金頂上的花崗岩石,石質堅硬純細,色澤大方素雅,實為碑心石的最佳選擇。最後確定採用這裡的石材,重達300噸的石料從開採到搬運下山,從幾次“瘦身”到運到北京,歷時7個半月,先後有7000多名工人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碑祭性建築的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方案也是坐北朝南,但最終改成了坐南朝北。為何方向來了個180度大旋轉?賈英廷說,在建造過程中,周恩來考慮到天安門廣場擴建以後,人們多是從東、西長安街進入廣場,並集中在廣場北部。紀念碑正面朝北,便於人們在第一時間看到毛主席的題字。於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中國不多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紀念碑。
人民大會堂“水天一色”的穹頂 新華社
紅跡 89
人民大會堂
周總理拍板定方案
每年三月份“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是人民大會堂在各種媒體上密集亮相的時候,國務院總理回答國內外媒體提問的地方,就在人民大會堂三樓的“金色大廳”。作為當年迎接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十大建築”之一,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可謂高瞻遠矚,時隔六十餘年,仍能完全滿足需要。鮮為人知的是,當年的設計方案,就是周總理拍板敲定的。
建個大禮堂,是毛澤東早就有的想法。1945年,在延安楊家嶺,中國共產黨舉行了七大,那次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要建一個容納萬人的大禮堂。到了1958年,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一批重點工程,人民大會堂是重中之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回憶說,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建萬人大會堂是難度最大的。1958年9月7日,北京市召集30多位全國頂級建築學家到京,10月14日拿出三套方案。一開始的設計要求把面積限定在7萬平方米,其中兩套方案就是7萬平方米,只有北京市規劃管理局設計院(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前身)大膽提交了一個建築面積達到17萬平方米的方案。
“很多人對17萬平方米的方案不滿,覺得太大,不科學。但這幾十年的事實證明,這套方案是最適合的。如果按7萬平方米建造,人民大會堂根本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據馬國馨回憶,拍板敲定方案的就是周總理。當時還有人批評大會堂是西洋風格,周總理說,古今中外,皆為我用,不管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成果,我們有這個氣概拿來使用。
人民大會堂廣為人知的“水天一色”設計就來自周總理的建議。大禮堂廳高33米,聲學專家認為體積太大,要設計成後邊高前邊低。有的建築師認為人在裡面會顯得很渺小,而且後面有兩層挑臺,如果壓得太低,又會使人感到壓抑。周總理看完方案後,建議說:“我們站在天底下覺得天高,站在海邊不覺得水遠。咱們這麼辦嘛:天是圓的,圓曲而下,應該從舒適、開朗著眼,在尺度比例上取得協調,在牆面和頂棚相交處,不用折角,設計成水天一色,渾然一體。”
“周總理雖然不是搞建築的,但比我們搞建築的看得更遠。他多次說,要留有餘地。後來大會堂又增加了臺灣廳、澳門廳等,都能找出地兒來。這證明當初總理的眼光是長遠的。”馬國馨說。
紅跡 90
毛主席紀念堂
宛如“眾星捧月”
毛主席紀念堂位於天安門廣場,於1977年9月9日開放。紀念堂內每一個文字、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綠植都富含著設計團隊的深思熟慮。其中,北大廳的頂棚裝飾是富有民族風格的藻井形式,裡面排列著110個有機玻璃葵花燈,象徵著廣大人民群眾“朵朵葵花向太陽”。紀念堂的南北大門兩側,各有兩組氣勢磅礴的群雕,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豐功偉業。
在紀念堂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革命業績紀念室,以及休息廳、緩步臺和走廊的牆壁上,懸掛著一幅幅大型國畫作品、漆畫、湘繡等。這些珍貴的藝術品,點綴著紀念堂各個廳室,使這座莊嚴肅穆的建築更加燦爛輝煌。
也許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紀念堂選址於天安門廣場,而不是香山、景山、北海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蓋逸馨介紹說,毛主席紀念堂選址工作自1976年9月14日啟動,設計團隊在近兩個月的選址工作中,對香山、景山、北海等十幾個地點作了重點調查研究,並設計出30多個方案。經過多方分析,設計團隊最後提出將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南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城樓之間,即原中華門的位置。
“毛主席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上,與光彩奪目的天安門城樓、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和壯麗的國家博物館,形成了完整的宏偉建築群體,使天安門廣場的政治內容更加鮮明突出,雄偉壯觀。”蓋逸馨認為,選址確定於原中華門的位置,是綜合考量的結果。原中華門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把紀念堂建在這個位置,使得紀念堂和天安門城樓遙遙相對。同時,紀念堂的體積相對較小,將它建在人民大會堂和原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後合併為國家博物館)之間,宛如“眾星捧月”。在此舉行盛大集會,能更加充分地表達出紀念堂的重大政治意義。
甲骨文 新華社發(國博提供)
紅跡 91
國家博物館
藏品上百萬件
國家博物館有多少藏品?每年近千萬的參觀者中,不留意這方面資料的觀眾還真說不上來。
國博現有藏品數量140萬餘件,涵蓋甲骨文等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萬件(套),近現代文物藏品34萬件(套),圖書古籍善本24 萬餘件(冊),共有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
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1959年,當時的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2003年合併為國家博物館)新館落成後,就開始佈置“中國革命史陳列”,其中一些展品飽含著周總理的心血。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杜永鎮曾講述,周總理親自動員,說服了柳亞子的子女捐獻其父親的遺物。他們在聽了周總理的一席話後,決定把遺物捐獻給國家。這其中有不少是無價之寶,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與柳亞子來往的書信,還有毛主席寫的詩詞,大概上千件。杜永鎮記得當時是用兩輛人力車把兩大箱子東西從柳亞子家裡運到博物館的,博物館隨即組織人力清點,造冊上報。
國博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自2011年3月新館建成開放後,共有展廳48個,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目前,國博的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三大系列,構成涵蓋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的立體化展覽體系。其中,“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和“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為國博的基本陳列。專題展覽主要以館藏文物為基礎,包括中國古代青銅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國禮、現代經典美術作品、非洲木雕等十餘個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包括自主策劃展覽和引進交流展覽兩大類,覆蓋歷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發現、經典美術作品、地域文化和國際交流等多個方面。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寶君 楊昌平
流程編輯 :L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