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過這一問題:在古代,基本上所有的城牆之外都是平地,既然是為了防禦敵人而修建的,那麼修成斜坡的話,比平地會更難走,也就加大了敵人攻城的難度。
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城牆之外都是平地,也有斜坡的個例存在,比如著名的“合川釣魚城”。合川釣魚城現在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它除了是風景勝區之外,同時也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重要的古代戰場遺址。當年,釣魚城可是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它所凸顯出來的防禦作用效果極好,是當時蒙軍難以攻克的堡壘之一,而這座城牆就是典型的“城牆外是斜坡”的例子。
一、經濟、技術等條件不支援合川釣魚城之所以能夠成為“城牆外是斜坡”的典型個例,首先仰仗的就是完美的天然地理優勢。而實際上,沒有地理優勢的依靠,想要修建大型工事,就需要耗費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古代的科學技術條件並沒有那麼的發達,沒有挖掘機、裝載機等等,修建工事必須依靠雙手來進行,而這吃苦受累的最終都是百姓。就如萬里長城這個偉大工程,雖然它有著巨大的歷史意義,但是這背後耗資巨大,先不說究竟花了多少資金,光是人力就動用了70萬的百姓,不少百姓都在修建工事的時候喪命。
除了人力之外,物力和財力也根本不可能支援開展這樣的工程。在古代,建築材料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就比如我們熟知的石灰,這是修建陵墓和宮殿的常用材料,一般人根本就使用不起這樣的材料的,不然古代的百姓怎麼都住的是普通泥土製成的房子呢?從專業角度來說的話,石灰是商周秦漢時常用的建築材料,西漢時期又出現了三合土,這是使用石灰、黃土和沙子混搭而成的,到了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糯米灰漿,這個建築材料一直沿用到了元明清時期。而糯米灰漿這一建築材料的製作工序是非常複雜的,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石灰、藤桃汁、河砂等等,甚至,有時候還需要再往裡面加上蛋清和動物血。這裡面的每一樣材料放在古代的經濟條件下,價格都是非常高昂的,如果使用這些東西來修建“斜坡”的話,價效比一點兒也不高。
二、防禦作用著實有限對古代的軍事防禦系統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凡是提到要修建城池防禦工程,就是“深挖壕溝”亦或是“加固城牆”等。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勞動人民生活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但這也僅僅是相對現代的科學技術條件而言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的智慧也是難以想象的,他們會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為戰爭需要製作一切可使用的工具。比如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的“雲梯”,又比如魏晉年間出現的“六輪車”等。
到了後來,攻城工具越來越追求“精、準、狠”,於是又出現了巨木製造而成的“飛樓”,它可以達到和城牆一般的高度,在“飛樓”上面可以直接平射弩箭,壓制守軍。
總之,即使修建了“斜坡”,可能也根本抵擋不了敵人的侵襲。畢竟在城牆外是平地的條件下,敵人在作戰的時候就會想到使用雲梯來攀登城池,建造出和城池一樣高的“飛樓”來發射弩箭。那麼,當城牆外是斜坡的時候,誰又能想到敵人會建造出什麼樣的作戰工具來達到攻城的目的呢?
三、影響城內外經濟、交通運輸的發展一般而言,古代的重要城池都坐落於經濟交通樞紐的核心地帶,倘若真的將城牆外平地修建成“斜坡”了,那麼定然就會影響人們的出行。人們光是徒步行走就會累得夠嗆,如果運輸貨物難度就更累了。
“城市化”問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實際上,中國的“城市化問題”早在明清年間就出現了。當時,有許多西洋人來發達的城鎮做生意,倘若交通不便利,那些洋人如何願意將洋貨送往都城各地?而都城內的人口也在日日攀升,在明代時期,都城北京的人口已經突破120萬,人口增多,城內自然容納不下,最好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擴容。
在《大中華帝國志》當中,中國的城市道路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公路,中華文明能夠得以強大並繁榮,可以說,背後離不開發達的水陸交通。
總而言之,如果將城牆外的平地修建成斜坡的話,能夠起到抵禦敵人侵襲的作用有限,一點都不靠譜,可實施性幾乎為零。不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這麼簡單的問題古人怎麼可能想不到呢?文章作者:大慧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有人問古代城牆外為何不修成斜坡抵禦外敵?想得真的是太簡單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0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