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2021年上海市“全國科普日”活動昨天拉開序幕。在數千場科普活動中,傳奇建築師鄔達克的探索之旅應該是其中不容錯過的經典節目,市民們將跟隨建築專家,閱讀白公館、綠房子、息焉堂、廣學會大樓、武康大樓這五棟鄔達克的經典建築。

昨天,“閱讀上海 閱讀鄔達克”——“綠房子”的前生今世在小巧精美的鄔達克紀念館開講。在“綠房子”中工作30餘年的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二所所長奚文沁為近百位市民揭開了這棟傳奇建築的歷史與新生。

“綠房子”有“三大豪”

綠房子坐落在靜安區銅仁路,因其建築和圍牆大量採用綠色面磚而得名。作家程乃珊曾這樣評價“綠房子”:外觀如一艘郵輪,隔著馬路遠遠望去,猶如一抹煙花翠綠的都市中的蘇堤柳蔭,在一簇面目模糊劃一的城市建築中,襯出幾分自戀的孤寂。

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說到鄔達克設計的建築,上海人第一想到的大都是武康大樓,奚文沁卻表示,在外國出版的鄔達克圖書、明信片或郵票上,封面大多印刷的是“綠房子”,這棟住宅也是鄔達克在上海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1935年,一位年輕商人吳同文,找到上海灘傳奇建築師鄔達克,要打造一棟四層高的房子。三年後,“綠房子”落成。

據奚文沁介紹,“綠房子”創造了“三大豪”:這是第一棟裝電梯、第一棟裝彈簧地板、第一棟冷暖空調的花園住宅,除此之外,整體設計的獨特性和原創性,讓這棟建築歷久彌新,無論何時觀賞都覺得賞心悅目。

每一寸空間都用心打磨

“鄔達克就像一名能用不齊整的布料做西服的巧手裁縫,因地制宜,反覆推敲,使綠房子成為只能在此生長的獨特建築,就像錨固在基地上的一座城市居住機器,功能和形式都處理得又精準又妥帖,成為與城市空間相得益彰的獨立式花園住宅的典範。”奚文沁這樣形容“綠房子”。

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在空間的有效利用上,鄔達克幾乎挖空心思,每處空間安排都想機器齒輪一樣環環相扣。比如,“綠房子”有四層陽臺,一二層陽臺想通,三四層陽臺想通,這是讓進入公共空間的客人不會在無意間踏入三四層私人住宅區的設計;而南立面高聳的陽光房,形成挺拔的玻璃塔樓,並相應梳理平臺的形態,將原來的曲線全部拉直,形成強烈的的橫豎線條對比,形體既有虛實對比又體現錯落有致。

層層後退的大露臺與周邊建築和城市空間的互相觀望,這個轉角也一直銘刻在城市公眾的生活記憶裡。

綠磚用拼貼法盡力復原

如今的“綠房子”已經成為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辦公場所,上海的大多數城市規劃均從工作在這幢優秀歷史建築裡的規劃師們手中繪製出來。

綠房子因通體綠色釉面磚而得名,這些釉面磚是當年應吳同文的要求由“泰山磚廠”特別燒製。歷經80年風雨,綠色磚牆已經斑駁不堪,對它們的修復清理是外立面保護修繕的重點。

據奚文沁介紹,清理外牆時,保留了破損較小的大部分面磚,將隱蔽部位的釉面磚卸下,替換到需要修補的主立面上,並修復面磚線腳細部。針對面磚因風化不均而產生的色差問題,定製四種近似顏色的釉面磚以修補調整色差。“修繕後的立面看上去還算渾然一體,你們看得出有色差嗎?”她問。

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新的室內設計則採用簡潔的現代風格手法,並不完全照搬原特色細部裝飾圖案。室內新增部分則採取了可逆性的構造方式,如將來使用功能有調整,在不影響保護部位的前提下進行拆除。

2014年的世界文化遺產日,修繕後“綠房子”首次向上海市民開放,僅前兩個小時就入場千餘人,如今“綠房子”仍然是閱讀上海建築的絕佳載體,煥發著新的生機。

作者:沈湫莎

圖片:奚文沁提供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普日開啟“探索鄔達克之旅”,讀懂五棟老房子,最後一站是武康大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