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豐村處於江西東部封禁千年的銅鈸山的深山中,在濛濛細雨中,我們驅車經過了山間無數次盤旋後來到這個隱匿在大山中的村落。山上雲霧繚繞,綠樹蔥蘢,地上溪流纏繞,土屋黛瓦,鵝卵石鋪就的鄉間小路,除了溪流的水聲和沙沙的雨聲,到處是那麼的寧靜祥和。小豐村現有兩百多戶居民,他們世代以農耕為生,隨著銅鈸山的改革開發,小豐村也逐漸展露她的風采,打開了被封禁的神秘大門,逐步向世人展現她那古樸原始的生活面紗,瞭解那曾經所經歷的歲月。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偏遠邊境山區,茶馬古道就像一張中國近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各民族人民透過這張網,加強了聯絡和溝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互動,透過互利互惠的物質交流、發展和融合,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絡。古代茶馬古道也是國際貿易通商的主通道之一,“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就是當年國際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茶馬古道不僅在偏遠的西南山區,在中原大地上居然也有這樣一條茶馬古道。在小豐村的村口,有一塊並不顯眼的標識牌,上面寫道“豐蒲茶馬古道”。這條古道依著溪流而建,雖說大部分路段已經被雜草覆蓋,但標識牌處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依舊清晰可見。古道所處的地方,一頭朝東,一頭向西,村民告訴我們:你所站在的這條古道是當年小豐村所在的江西連線到浙江、福建的連線點,進而向廣東延伸。
這裡就是鼎鼎大名的閩贛古道之一的豐蒲茶馬古道。銅鈸山,處於江西、福建、浙江的交界處,而小豐村,便是透過這條古道向東西延伸。古時的大山深處,沒有公路,相關物資的運送,都要依靠人工挑擔來運送。那時,挑夫們把福建武夷山的茶葉、紙張和藥材肩挑手提,翻越銅鈸山進入廣豐,然後再把江南的絲綢、景德鎮的瓷器、日用百貨挑往福建蒲城。“蒲城擔”,便是那個時代挑夫們留下的名稱。古人勤勞的“扁擔經濟”也撐起了銅鈸山地區的經濟發展。
而小豐村就處於這條古道的聯絡點上,龐大的挑夫隊伍,需要有歇腳的地方,而小豐村就在這條茶馬古道上,自然形成了挑夫們的最佳落腳地,於是相應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應運而生,成就了這裡的特色菜餚和小吃。隨著歷史的變遷,閩贛古道或已廢棄,或已湮沒在歷史的荒野之中。來到小豐村,不經意間發現了這段殘存的古道,也讓我們對於這裡的人文歷史的變遷充滿了好奇。
石磨豆腐,經濟實惠,也是當年挑夫們最實惠的下飯菜;銅鈸山的麻子稞,這是一種用蒸熟的米飯搗爛後做成的米麵小糰子,裹上芝麻,既好吃,又耐飢,還便於挑夫們攜帶。現在的小豐村,磨豆腐,做麻團,也已成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手藝。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小豐村也跟大多數的鄉村一樣,村裡的主要幹道都鋪上了水泥路面,家家戶戶通了電,大部分居民都翻建了新房,村民們也用上了手機。而小豐村唯一不變的,是依託當年的封山禁令,保留下了未經任何破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懷。來小豐村,感受這裡的新鮮空氣,品嚐這裡的特色美食,享受這裡山野清風,品味小豐村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尋找人們心中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