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是一個尷尬的問題! “放假了, 為什麼不帶孩子去旅行 ”

由 鹹春葉 釋出於 休閒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各種“去哪兒”火爆,各種驢啊、牛啊的層出不窮,從每個週末的公園遊,到五一、十一的國內遊,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湧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

你帶到哪裡去玩?

你們住什麼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裡?

你們買什麼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

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裡怎麼被描述?

放假前後,在媽媽們接孩子放學的聚點,在辦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飯的時候,在你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裡,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這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今天之所以要討論為什麼不帶孩子去旅遊,並非是讓大家不要去旅行,而是為了大家能更理性的對待親子旅行這件事情。

一、你是有錢有閒的家庭嗎?

熱熱鬧鬧的旅行,看上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和灑脫,這個背後其實是家庭經濟能力的一場博弈。

旅行的費用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承擔起的,養育孩子的艱辛自不必說,除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開支,還有上學的各種補習班。種種費用加起來,早已經透支了普通工薪家庭的收入。

一趟為期一週左右的國內旅行,一家三口,一般也需要近萬元的費用,哪怕是省吃儉用的窮遊,花費也不會少於幾千塊。

即便是勉強應付了一場這樣的旅行,對於孩子和整個家庭來說,並未起到積極的作用,還會形成不小的負擔。

看著平時省吃儉用的父母,不遺餘力的帶孩子去旅行,要麼就讓孩子有負罪感,要麼會助漲孩子的虛榮心。

經濟條件允許富足的,帶著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自然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實在是有些為難的,倒也無妨,隨時隨處發現生活中的美,更重要。

二、被誇大了旅行的意義

都說旅行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無論是在知識的積累,還是處理實際的問題中,都在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

這些認識都沒有問題,若是把他當成目的,那麼恐怕就會失望了。

就像是一個閱讀量高的孩子對寫作是有幫助的,但是不等於讀很多書就一定能寫好文章。因果關係顛倒了。

我們孩子的童年跟我們的不同,我們的生長環境多數是在大自然懷抱中自然長大的,而城市中的孩子們,在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冰冷世界中,始終缺乏跟大地母親親密接觸的機會。

旅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現實中我們的旅行,可能是換了一個地方去睡雷同的酒店,換了一個不同主題的遊樂場,這些對孩子的幫助真的很大嗎?

見到自己以前沒有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漲了見識,昂貴的投入帶來的並不一定是孩子的成長,我們總是高估孩子對事物的體驗度和接受能力。

三、常見的旅行形式,真的是孩子們需要的嗎?

1、享樂目的購物之旅:

朋友跟去過一趟韓國之旅,回來之後滿腹牢騷。本來是想帶孩子出去走走,無奈被同行的親友變成了完全的購物之旅,樂此不彼的淘最時尚的衣服,往返於琳琅滿目的化妝品。

同行的小男孩除了在享受美食的時候,顯露出興奮的神情之外,其他時間都是無聊狀。

這種明顯的成人購物之旅,對於孩子來說,一點也不好玩。

2、帶幼童去看名勝古蹟:

我們在一個擁有厚重歷史的國家,全國有無數個歷史遺蹟,作為家長總想帶孩子去看看有故事的景點,陶冶孩子的身心。

就拿故宮來說吧,帶一個沒有文化知識背景的孩子來說,除了一間間別致的屋子之外,感受更多的可能是人擠人的震撼。

逛故宮之前,

我們需要對入住皇城的幾朝歷史有個大致的瞭解,才能體會這歷史的浪潮中的滄桑感(千萬不要指望從電視劇中瞭解到真相);

還需要對建築有一定的瞭解,這樣就能明白房子的佈局甚至傢俱細節代表的意義;

這些是需要至少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孩子才能擁有的知識儲備,能指望一個四五歲的孩童去體會什麼呢?

3、走馬觀花的流於表面:

跟著旅行社的行程走,時間多是比較緊蹙,一天逛上兩三個景點也屬於正常。只是這樣的旅行終究不會有什麼深度的。

來個烏鎮、西塘的一日遊,只能夠匆匆的逛逛古鎮上面的小店,吃上一頓午餐,卻根本無法體會古鎮早晨的寧靜和美好。

到義務批發市場的半日購物遊,遠比不上帶著孩子在那裡駐紮三五天,看著商販們之間的討價還價,物流市場的緊張與忙碌,看到繁忙背後更深層的東西。

一天玩三個景點,不如三天玩一個景點。

4、提高成績目的: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擾,好不容易出去春遊一趟,回家還要寫什麼讀後感,有些家長把旅行當成了戶外的興趣班。

一旦目的導向太明顯,旅行對與孩子來說立刻會變的索然無味的。

孩子旅途中畫畫,寫作是附屬品,絕對不是目的。

如果不去旅行,我們可以怎麼做

1、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對於低幼孩童來說,是在國外的馬路上轉悠還是坐在家門口發呆,感官體驗是差不多的。

在他喜歡的草地上打滾玩泥巴,跟小夥伴一起玩過家家,同樣可以滿足孩子的娛樂需求。

散落在城市間各種公園,同樣擁有不一樣的風景。

免費的展覽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些不防多帶孩子多看看,多體會。同樣可以帶來不菲的收穫。

2、讀書

相對於行萬里路來說,讀萬卷書更加容易實現了。

成本低很多,一趟旅行的費用可以換來好幾百本書,讀完這些書本的收穫,比出去隨便走一趟,所帶來的精神養分則是天差地別的了。

讀書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讀書確實已經成為一件成本最低收穫最高的事情了。

今天在這裡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父母對待親子旅行這件事情,能夠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旅行只是我們生活的補充,有它自然會更加精彩,沒有生活同樣美好。

一旦我們明白,旅行是沒有目的的,不為朋友圈的炫耀,更不盲從流行的變味旅行,只為一家人能有個開開心心的歡愉時光,我們的旅行才會真正的變得有意義。

當我在堅持戶外活動,她開始感興趣的時候,我會讓她跟著去……

當我有機緣,真的在給她設計生活經歷的時候……

是的,這才是起點。

不是隻有做飛機出門才叫旅行;

沒有思考與慾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

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兒童要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強調之後,更是浩浩蕩大勢所趨。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兒童不要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