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6年9月5日,G20杭州峰會,絲路霓裳中國絲綢服裝展上,
一
件名為“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的絲織紗袍,震驚了來自各國的代表團。這件出土自浙江的服飾,反映出的是南宋時期最高超的紡織技藝,堪稱宋服之冠。那麼,這件八百年前的紗袍是怎麼被發現的?它的主人又是誰呢?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6年5月,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文廣新局的工作人員接到一個電話,說前礁村一座古墓,古墓中有一副紅色的棺材。考古人員立即趕往現場。經過初步勘查,專家發現古墓為夫妻合葬雙穴墓。根據墓誌銘的時間顯示,這座古墓建於是南宋的紹興年間,距今八百多年。
根據這塊墓誌銘上的內容,專家確定墓主人是趙伯澐和他妻子李氏。趙伯澐在南宋時期擔任縣丞副手的職位。經過查訪當地的縣誌,專家發現這個趙伯澐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七世孫。而那件在杭州G20峰會上,受到外方代表團團長夫人們,集體點讚的“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就是來自趙伯澐的古墓。
考古人員在趙伯澐的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衣褲,鞋襪等絲織品。這些絲綢品中包括了衣、褲、襪、鞋、帽等。其中,褲子有開襠褲和和襠褲,還有裙褲。衣的種類最為多樣,有圓領衫、交領衫、對襟衫等。這件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就是其中最為精美的。
紗袍比較輕柔,透了穿著舒適,反映了中國南宋時期高超的紡織技藝。趙伯澐墓中還儲存有完整的鞋子和長靴,這雙雜寶紋羅鞋後跟部位,就有一個小小的萬字紋。鞋子的長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38碼。
交領蓮花紋亮地紗袍
絲製品的成分,主要為蛋白質,難以長時間儲存。中國古代墓葬中的隨葬的絲織品,絕大部分都在千百年的掩埋中,化為塵土。那麼,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服飾,為什麼能穿越八百年的時光,儲存的如此完好呢?
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南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一些防腐技術,有許多墓葬都採取了密閉技術。趙伯澐墓的棺木內壁就抹有石灰和松香,再鋪上一層厚約五釐米的木炭,這樣密閉的效果就非常的好。墓主人入殮以後,棺內凡有空隙的地方都填滿衣物,將棺木中的物品緊緊的包裹住。最後,在棺木的頂部壓上石板,從而確保棺內的物品與外界完全隔絕,隨葬的服飾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根據趙氏家族族譜記載,墓主人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直系後人。開國皇帝的直系後人,一般不是皇帝,就是貴為皇親國戚,世襲的王爺身份。大唐皇帝李淵,就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七世孫。根據墓誌銘的記載,趙伯澐的職位僅僅是一個縣長副手,屬於從八品,算是個九品芝麻官。
那麼,身為皇族後裔的趙伯澐為什麼是個縣丞副手?他的墓葬為什麼不在都城東京,而出現在浙江台州地區呢?這還得從北宋朝廷發生了一次重大變故說起。
趙伯澐是趙匡胤的直系後人 ?
趙伯澐的父親趙子英,在朝廷任職宗正少卿,屬於從五品官職,掌管皇族的譜牒事物,家世還算顯赫。直到公元1126年的一天,趙子英的家中亂作一團,風塵僕僕趕回家中的趙子英,飯都沒有顧得上吃,立即命家人收拾家當、字畫、衣服,準備逃亡。
原來,金人的軍隊已經攻陷了都城東京,在扣押了皇帝宋欽宗以後,又將更多的皇親國戚,宋朝重臣劫去了金營。大宋王朝就要亡了,作為皇室後裔的趙子英只能讓家人帶著金銀細軟逃亡。
公元1738年,從北方南遷,逃到杭州的南宋開國皇帝趙構,也就是宋高宗,決定把杭州改成臨安,定為南宋都城。宋高宗曾在臺州逗留,因此他封臺州府和當時的黃岩縣,為南宋朝廷的輔郡。
黃岩,自古就有東南小鄒魯之稱。這裡風景宜人,物產豐富,社會相對安定。趙子英一家老小,也夾雜在南遷的人群中,他們把家安在了這裡。趙子英擔任台州府黃岩縣丞一職。出生在黃岩的趙伯澐就以這裡為家鄉,所以他的墓葬出現在黃岩也屬情理之中。
趙伯澐棺木中的投龍玉璧
在趙伯澐的棺木中,專家還發現了隨葬有一塊玉璧。這件玉璧,是升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40年,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也叫投龍玉壁,是趙伯澐生前的心愛之物。那麼,南唐皇帝的玉璧怎麼會出現在南宋趙伯澐的墓中呢?
原來,兩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收藏熱。當時的士大夫和高雅人士非常喜歡收藏,鑑賞古玩,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博古。當時,第一次出現了熱鬧的古玩市場。而那塊古墓出土的珍貴玉璧,就是被墓主人趙伯澐收藏的。透過這些隨葬的精美物品,專家認為趙伯澐生前的穿戴較為講究,是一個愛美風雅的皇族後裔。
那麼,問題來了,品味的追求,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做保障。可是,據記載,南宋時期國力衰弱,軍事上節節敗退,大量織錦絲綢用於向大金納貢和貿易。以至於絲綢服飾在當時屬於奢侈品,而不過是一個縣丞的副手趙伯澐,怎麼能夠用得起如此奢華的陪葬絲綢和玉器呢?
宋朝和金國簽訂紹興和議
公元1141年,南宋和大金簽訂了《紹興和議》條約。南宋朝廷開始偏安一角,社會換來了短暫的安定,都市經濟日趨繁榮,講吃穿,圖逸樂的奢靡之風,不斷在社會發展蔓延。
加上浙江一帶的絲綢業和織布業的發達,士大夫都喜歡穿著舒適的絲綢服飾。南宋子民開始大量製作蠶絲,浙江一代絲綢生產沒有受到阻礙。而古代中國許多朝代的財政,往往是皇族經濟,南宋皇帝就依靠這些絲綢來賺取財政稅收。
漢唐時期,朝廷透過陸地上的絲綢之路,與其他國家做生意。但西北党項人卻阻斷了宋朝與中亞,西亞的陸上貿易通道。無奈之下,宋朝只能將對外貿易轉向了東南沿海。先後在現在的廣州,泉州,寧波等十幾個沿海地區,設立了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就這樣,朝廷竟然開闢出了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
宋高宗大力度促進海外貿易,對朝廷的經濟收入起了很大作用。當時,與宋朝保持通商貿易的國家,多達50多個。每年,朝廷透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已經達到了200萬貫,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20%以上。這樣的收入讓南宋經濟,一舉超越了此前歷代。在古代不僅空前,還堪稱絕後。
古墓中的絲綢衣物,展現了南宋的歷史和文化
因此,宋朝官員的俸祿,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為豐厚。一個副縣長級別的月薪餉,最高達到四百貫,相當於現在的6.4萬元人民幣,這還不算其他的各種福利。
地方官則配有大量植田,宋朝低階公務員生活水平也就是天天吃肉。所以,南宋時期的大小官員,錦衣美食,生活奢華。因此,作為副縣長的趙伯澐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買大量絲綢服飾,他的墓中幾乎放置了當時最好的衣服料子。
從這個方面來證明,當時的浙江,是絲綢製造業非常發達的地區,這也可以證明,當年浙江就是絲綢之府。
1216年,趙伯澐病逝,後人把他與妻子合葬在現在的前礁村,而他墓中的這些絲綢服飾,為後人研究南宋的歷史、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物證,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提供了新的實證,也為大家還原了一個八百多年前,真實的南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