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塑造了很多父子形象,比如皇帝與譽王、比如言侯與豫津、比如長林王和他的兩個兒子、比如林燮與林殊。父與子之間的傳承,不僅僅是相貌、基因、性情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家風的傳承。
而這份傳承恰恰說明了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道理:出身比努力更重要。
1、基因密碼
《琅琊榜》第一季中,言侯與他的兒子豫津非常不親近。
劇中用一個簡單的鏡頭說明了這一點:豫津看到言侯的車馬回來了,非常高興地跑回家,問父親要不要收拾屋子,而言侯卻說他一會就走,豫津忍不住地失望。
在豫津的言談中,也可以得知,赤焰軍案之後,言侯很少回家,基本上都是在道觀,性情孤僻、清冷。
而豫津這樣跳脫的性格似乎一點也不像他。
可不管言侯還是夏江,都說豫津像極了年輕時的言侯。
言侯基本上沒有管過豫津,可是豫津卻依然活成了言侯的模樣,這靠的就是基因裡的傳承。
在梅長蘇的開導下,言侯逐漸跟豫津親近起來。人交心之後,發現彼此的想法更一致了。
他們都有開闊的心胸,所以豫津才會在知道了父親與梅長蘇謀劃的事情之後說:京城這股亂流流向哪裡都無所謂,我們能夠把握的,唯有此心而已。
言侯選擇幫助靖王,豫津也非常支援。
甚至在更早的時候,他就看透,梅長蘇幫的不是譽王。
這份聰慧、這份心胸,是基因裡帶的,是言氏一族三代帝師的血脈中流傳下來的。
所以,他們父子之間,無需多言,默契已然存在。
2、家學傳承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蕭平旌雖然學藝於琅琊閣,但是他對戰場的推演勝於常人。他自己也說過,只要給他的戰場奏報足夠詳細,他基本上能夠推算出戰場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敵我雙方的用兵意圖。
而這一點,顯然蕭元啟做不到。
蕭平章死後,雖然他們兩個人一起去邊疆鍛鍊,可是蕭平旌透過敵人的動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推算出他們接下來的動作,蕭元啟卻一概不知。
後來,他回京特意向蕭庭生請教之後,才恍然大悟。
蕭庭生的指點應該非常有幫助,否則他也不會在臨死之前還特意提到。
所以,蕭庭生這一對父子之間傳承的,就是家學。
蕭庭生在沙場馳騁數十年,自然積累了豐厚的經驗,於是他就把自己這些經驗作為家學的傳承,從小就薰陶平章和平旌這兩個人。
這兩個從小就被這些知識薰陶,又能學到旁人無法窺探的機密,自然在領軍打仗上勝於常人。
雖然後來平旌去琅琊閣學藝,但是年少時的知識並不是白學的。
他雖然沒有平章優秀,但是領兵打仗、戰略部署,也比一般人要強得多。
古代對皇子的培養也非常重視,而很多皇子也確實見識高於一般人,那是因為他們受父親的影響,經常站在那個角度去考慮問題。
其實,觀察我們身邊人也會發現,很多父母從事什麼職業,孩子也會選擇差不多的職業,而且他們還都做得不錯。
這就是因為言傳身教的結果。
我們無形中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影響著他們的選擇、他們的認知以及他們將來的人生走向。
3、精神傳承
梅長蘇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赤焰軍的精神。
梅長蘇的父親林燮雖然只活在大家的臺詞中,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出他的性格。
林燮,年輕時飛揚跳脫,所以才會救了被人欺負的靜妃,所以才會上琅琊閣與老閣主打了三天三夜。
他一身正氣,所以根本不知道皇帝娶了滑族玲瓏公主的事,只以為是滑族背叛在先,所以聽從皇帝的命令滅了滑族。
如果他知道皇帝與玲瓏公主那些事,他必然是不會如此做的。
他跟言侯一樣,都有一顆大義之心。
梅長蘇還是林殊時,像極了年輕時的林燮,成了金陵城裡最明亮的少年。
可是林殊最後變成了梅長蘇。
雖然他不能上馬彎弓,雖然他不能馳騁沙場,但是他卻依然可以縱橫捭闔,匡扶社稷。
他們的心從未變過。
林氏一族雖然遭此冤屈,家國的守護責任感從未變過。
這就是精神的傳承。
這份家族精神,早就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他們不會變,甚至在梅長蘇的影響下,還催生出了蕭庭生這一家人的忠烈。
有時候,出身真的比努力更重要,因為幾代人累積起來的經驗以及他們的教育,不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可以比擬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暴發戶的素質差強人意的原因。
我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更需要重視家族文化的傳承。
因為這個比知識和金錢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