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一”引人羨慕,《紐約時報》沒想到“小丑竟是自己”

中國這個“五一”有多火?資料顯示,國內旅遊出遊達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按可比口徑已反超疫情前資料;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16億元、觀影人數近4445萬人次,創下同檔期新紀錄;各地多措並舉促進消費,僅假期前兩天,銀聯網路交易金額就突破7500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5.5%……一連串數字是中國市場強勁復甦的生動縮影,更是對中國戰疫成果的最好展示。

中國“五一”引人羨慕,《紐約時報》沒想到“小丑竟是自己”

“創紀錄”“強心針”……外國媒體紛紛用如上關鍵詞形容中國“五一”假期的市場表現,一位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博主肖恩·賴恩則“凡爾賽抱怨”,稱自己沒能預訂到心儀酒店,因為房間在4月就已銷售一空。更多的外國網友發來“羨慕賀電”,直言“希望我們也能這樣!”

中國經濟社會風景大好,而縱觀全球,許多國家仍處在疫情的“至暗時刻”,兩相對比,令人感慨。為什麼如今中國人能暢享假期?我們的戰疫密碼又是什麼?

回想一年多前,所有人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都充滿忐忑。中國果斷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採取最有力的措施,最大限度將資源投入到相關工作中。“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全民攜手築起了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與之同時,中國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復工復產,經濟社會秩序逐漸迴歸正常。率先突圍後,我們並沒有放鬆戒備,而是慎終如始,積極總結經驗,全力補齊短板。常態化防控舉措日益完善,老百姓的防護意識不斷提高,上下同欲、勠力同心,才換來了今天的平安祥和,才有瞭如此熱鬧的“五一”假期。

相比於中國的舉國戰疫,某些西方國家的精力顯然用錯了地方。猶記去年2月,中國疫情最緊急的時刻,還有國家隔岸觀火,大說風涼話。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就曾發表文章,裝模作樣地總結道,“危機的種子哪個國家都存在,為什麼有的國家有驚無險、順利化解,有的國家卻會釀成重大公共事件乃至社會政治危機?這是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制度化解和應對危機能力不同。”字裡行間傳遞出一貫的傲慢與優越感:諷刺中國的制度“不行”,指責中國的舉措“不對”。尷尬的是,此話抹黑中國不成,反而成了深刻的自黑。自美國疫情惡化淪為全球“震中”開始,就持續有網友在該文下面“打卡留念”,直到今天,該文評論區簡直成了某些人被打臉的記錄冊。

中國“五一”引人羨慕,《紐約時報》沒想到“小丑竟是自己”

“一記迴旋鏢正中腦門”“小丑竟是自己”,這樣的諷刺故事再次提醒世界:病毒不講政治,以意識形態偏見綁架科學問題,最終受苦的只能是自己。當前,全球疫情仍不樂觀,變異病毒在印度等國異常猖獗。嚴峻的事實時刻提醒我們,中國的防控成效何其珍貴,需要我們全力守護,將常態化防控舉措落實到位。而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接種疫苗,早日構建起更加堅固的防護屏障。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像“五一”假期這樣,過好自己的日子、盡享生活的美好。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五一”引人羨慕,《紐約時報》沒想到“小丑竟是自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