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雲居:在魚裡村的山居歲月
日光透過層層雲霧從屋頂落下來,天色襯得視窗那片竹林的綠葉泛著白光。從清晨到傍晚,光線一直移動,伴隨著沙沙蟲鳴、唧唧鳥唱、樹葉摩挲、颯颯風吟……熱鬧又寂靜。
這是劉仁奇、劉仁雲重新開始在雲嶺鄉魚裡村居住的第三個年頭。在海拔550米的山間小盆地,他們重建了自家的老屋,取名“奇雲居”,在這種花養魚,畫畫攝影,過上了田園般的生活。
院門總是敞開的,表示歡迎一切來客。起初只是兄弟夫妻倆住,後來朋友紛紛前來留宿,甚至路人遊客都上門詢問。而劉仁奇兄弟倆也樂於把美好而寧靜的鄉村生活分享給更多朋友,於是今年9月,在永嘉深山裡又多了一家民宿開放試運營,而一個關於魚裡村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故事也在他們的記憶中被喚醒。
魚裡村的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味道。
剛剛開始採訪,劉仁奇就忍不住說,這段日子是院子裡的雞冠花開得最盛的時節。清晨日光下,雞冠花的一抹胭脂染,紅火中落下一點秋天的影子。“但是你去到山裡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畫面。”在他的印象裡,這裡的山花一年四季總開不停。“每次去山裡轉悠都能帶幾束花回來插瓶,家裡的一景就跟著自然變化。”
劉仁奇細數著自己在這見過的“奇景”:冬天山間微寒,清澈的溪流會開出一朵朵純潔的冰花;春天植物茂盛,百花歡開,院子裡的繡球開得肥旺;夏天星河滿載,遠處的百丈飛瀑冒出奔騰氣息……而季節的味道也藏在山果子和菜園裡,酸溜溜的野楊梅、獼猴桃,和農家常見的土豆、番薯、野菜,一路採摘一路伴隨著各種小動物的問候……
說起故鄉的一景一物,劉仁奇眼裡放著光。他是魚裡村人,上小學以前一直生活在這裡。“後來外出求學,當了老師以後生活在縣城,只有在過年過節才回老家看看。”劉仁奇是位美術老師,年過五十以後,他和妻子潘雪荷一直希望有一處養老地。“正好老家的房子也已經很破舊了,居住很不方便。”於是,一個重建家園的想法便自然而然產生。
劉仁奇說,“奇雲居”的風格設計是他們全程把控修改的。他喜歡中式,而且“這符合魚裡村的氣質”。“一開始我們委託設計師拿出來的方案,我一看這麼‘洋氣’,就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光是反覆修改設計稿,劉仁奇兄弟倆就折騰了整整一年,從老房子的拆建、地基的夯造,到搭框架、壘磚牆,一磚一瓦都是兄弟夫妻倆親自參與。這些中間過程都被絲毫不落地記錄在了劉仁奇的個人美篇賬號上。“我平時就喜歡做記錄,而且老房子蘊藏著我許多的回憶,拆了就沒了。”
劉仁奇有四個兄弟,兩個姐妹,其中他與弟弟劉仁雲年歲相差無幾,感情也最為要好。小時候他常常帶著弟弟和鄰居家的夥伴在院子裡玩沙包、踢毽子、跳皮筋,他覺得夏天的魚裡村最好玩,可以隨時在小溪裡捉魚蝦摸螺螄……
“現在去看,魚裡村的山水變化依然不大,雖然我們已經沒有小時候那樣的樂趣,但總是能聊到一塊去。”兄弟倆相互支援度過的歲月在腦海裡一點一點浮現。劉仁奇說,弟弟劉仁雲現在是錦裡村(金墩村和魚裡村合併)的村委會副主任,在村裡可以常常碰面,而“奇雲居”的命名也有紀念這份情誼的意味。
“‘奇’‘雲’分別取自我跟弟弟的名字,同時也應了南北朝陶弘景寫的詩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據劉仁奇介紹,魚裡村地處山間,經年雲霧繚繞,奇雲之景每天都在這裡上演。在他的個人抖音賬號上,關於魚裡村的風光集錦完全不輸景區的宣傳片,點贊和觀看量都時有破萬。“真不是我自誇,魚裡村的自然風光,不止我一個人說好看,而且一年四季看不膩。”
劉仁奇的老家位置正好在魚裡村村口,重建後的“奇雲居”也佔了這一方地利。“門口正對著一片竹海,風吹竹林響,是天然的樂章。”看過這片竹海以後,如何讓“奇雲居”與這片竹林共處,是劉仁奇唯一的念頭。
“不管是院落的打造,還是房間的佈局裝飾,我想盡量做到帶有中國園林的味道,實現移步換景、步步為景、自然借景。”從院子裡假山池、亭榭流水、游魚碎石,到客廳裡的家風家訓、古風墨意、朽木花枝……都盡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還因此被評為溫州市美麗庭院。更有不少留宿者在此留下文章詩句,有人在“長觀溪谷醉幽蘭”,有人傾心“山前竹海舞碧浪”,有人目睹“雲生雨霽彩虹高”,有人嘆懷“一朝借宿忘光陰”,頗有古意。
“以景為主,才能借景而生。”劉仁奇說,根據魚裡村的風光特色,他給每個房間都取了名字,分別叫竹林風、攬星臺、夏蟬鳴、蘭汀芷、牧曠野、留雲谷,而且每個房間都配備了起居休閒區域、洗手間、書房。“在每個房間的露臺上,自有一處絕佳景觀等你來欣賞。”
此外,“奇雲居”的一樓大廳還設定了休閒區、K歌區、餐廳等,負一層有茶室、功能室、展廳,裡面擺放著不少字畫、老物私藏。因此決定將“奇雲居”開放民宿,劉仁奇一點也不擔心會沒有人氣。先不說排隊等候入住的朋友,光是這兩天溫州市區遊客的預約已經排得滿滿的。與此同時,奇雲居還位處?永嘉縣、黃巖區、樂清市交界處,周邊不僅有九龍山茶場、百丈瀑、寒坑龍潭、台州至永嘉的古道等景點,與永嘉縣雲嶺鄉南陳溫泉小鎮專案所在地也僅相隔20分鐘的車程。
“當然附近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秘密去處’,別有一番風味,這個我可得看情況分享。”劉仁奇神秘地說道。這些年,熱衷於旅遊的他看過許多村莊開發後環境被破壞的樣子,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魚裡村身上。
“自然、原生態的東西,是現在最稀缺的。我跟朋友出去玩的時候,一直強調的就是怎麼去的要怎麼回來,不能留下一點垃圾。我也希望‘奇雲居’能作為一處休息的驛站,讓往來的遊客在旅途中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村裡人明白世代守護這片土地的內涵。”
如今,他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魚裡村的風光一如既往。風來了,雲來了,鳥來了,下雪了,開花了,太陽出來了……照片太多了,還有影片,一窩燕子張著嘴嘰嘰喳喳討食,劉仁奇就舉著手機拍半天。
雖然距離正式退休還有好幾年時間,劉仁奇還得繼續工作,但他依然傳達了自己的一種心態:工作要認真,生活要休閒。“城市的匆忙是辛苦的,同時也是有收穫的,工作時講究科學有效,休閒時感受自然、泥土和食物的美好,這樣一種張弛有度的人生不也挺好嗎?”
城市生活中無法喘息的時候,劉仁奇想,“奇雲居”或許能提供一個出口,一個足夠慢、足夠安靜、沒有油煙味兒的出口。在大廳進門的位置,他擺了一段老樹根,這是幾年前村裡的百年大樹被颱風颳倒後的殘留,被他拾回家洗淨後做了擺設。沒有多餘的雕飾和紋路,只一味赭石色,便襯得上方一幅水墨牡丹開得分外嬌豔。這也正是劉仁奇眼裡,希望“奇雲居”能抵達的位置,不論外界變化如何,他的山居歲月還會在這裡繼續。
永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厲夢瑤/文 實習生 邵文穎
劉仁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