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山路程圖》首現榮寶秋拍,或為慈禧太后出行“旅行指南”?

由 頻長志 釋出於 休閒

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上,坐落著三山(萬壽山、香山、玉泉山)五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之一,即清代著名皇家園林靜宜園。靜宜園是五園中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皇家避暑勝地。1745年,乾隆皇帝命人擴建香山行宮,次年完工,命名為靜宜園。但1860年,靜宜園被英法聯軍焚燬,三山五園付之一炬。1886年,清政府對頤和園進行重建,由雷氏家族主持對靜宜園進行了小規模的修復。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入侵,靜宜園又一次歷經劫浩,隨之荒廢。

11月24日,“名園號靜宜——清內府輿圖《香山路程圖》”學術沙龍在北京舉辦。沙龍以即將現身北京榮寶拍賣2021秋拍的古籍《香山路程圖》為背景,特別邀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翁連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倪葭,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溪、北京榮寶拍賣典籍部經理李林昊四位嘉賓,圍繞其歷史價值、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展開研討。

清宮廷彩繪本《香山路程圖》。主辦方供圖。

清宮廷彩繪本《香山路程圖》由清代宮廷繪畫機構如意館繪製,為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御製並御覽之物。它不僅準確地記錄了當時的地理資訊,而且按照傳統山水畫繪製,頗為罕見。從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以及各種史料來看,地圖測繪和宮廷繪畫都是受皇帝的旨意繪製的,有著十分嚴格的輿圖圖繪製度。按照《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地圖製作步驟”和“繪畫製作”標準近似,根據奏摺裡的要求籌劃並進行製作的,過程非常嚴格且系統化。

17世紀,西方傳教士帶來了新的製圖方法。在此基礎上,清代組織經緯度測量和三角測量,先後繪製了《皇輿全覽圖》《皇輿全圖》《內府輿圖》,是中國地圖學的重要發展時期。當時的輿圖分為四種繪製方法:形象畫法、符號法、計裡畫方法、投影經緯法。《香山路程圖》屬於形象畫法,突出描繪御路、橋樑、村鎮、津渡、驛站、塘鋪、衙門,每段道路皆註記里程,反映了古今交通道路的傳承與變遷。圖中以山脈、河流、城池、建築為基本要素,著重繪出聯絡城鎮間的道路,以體現沿著道路行進時向兩側觀看的親身體驗。

《香山路程圖》中的“靜宜園”。主辦方供圖。

沙龍上,翁連溪表示,《香山路程圖》傳襲清代中期《康熙南巡圖》之構圖,是目前國內僅見的清內府彩繪輿圖的線裝本,可以開闢另外一種裝潢形式。他同時指出:“此書清楚地為觀者復原和展示出當時的建築形式,人文地理,甚至是優美的環境,不但具有文獻與資料性,也是一件極具學術和藝術欣賞價值的宮廷藝術珍品。”

《香山路程圖》中“歷代帝王廟”。主辦方供圖。

靜宜園的園林佈局有別於其他園林,景觀以山為主,景點分散於山野丘壑之間,包括內垣、外垣、別垣三部分,佔地約153公頃,是一座以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濃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園林,園內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1780年,又建成昭廟,是靜宜園全盛時期。

李溪認為,《香山路程圖》很可能是慈禧太后出行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圖中包括靜宜園在內的一系列皇家園林,因此該圖不僅屬於皇帝、北京,更是屬於來自全國各地進京做官的文人大夫。”倪葭則指出,此書的作者應該在早春時節中的某個清晨出發,描繪一路上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的北京城景象。在不少細節中,都能看出畫家繪圖之用心。

《香山路程圖》的線路目錄(部分)。主辦方供圖。

因為兩次浩劫,靜宜園原有的建築物除了見心齋和昭廟之外,都已蕩然無存。從這個角度而言,《香山路程圖》不僅是珍貴的當時時代留下的影象與文字史料文物,對研究北京的城建史,三山五園的建設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水利、繪畫等研究價值,對進一步研究中國近代繪畫史以及地圖史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根據《香山路程圖》描繪的多處地點及建築,如神機營、光明殿、頤和園、海軍衙門、萬壽宮、紫竹院、新建宮門等,根據修建與被毀時間節點,可知此圖應是1891年頤和園新建宮門之後,1895年海軍衙門裁撤之前,頤和園二次修畢時所繪。對此,李林昊說:“榮寶團隊把《香山路程圖》當中所有景點都做了詳細分析,梳理建築的建成、興盛、遭受掠奪、焚燬再到重建的過程後,將《香山路程圖》繪製時間精確到1894年-1895年之間。”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重明

校對丨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