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畫像
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天賦非凡,他的畫作《芙蓉錦雞圖》、《池塘秋晚圖》等都是傳世名作。其中有一種植物,頻頻出現在其畫作中,今天就讓我們來探究一番,看看這種植物可能是什麼吧!
《池塘晚秋圖》(區域性)
在宋徽宗《池塘晚秋圖》中有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葉片長在莖的節上,節有些膨大,畫中還能看到植物生有花穗,花穗有一點像狗尾草形狀。將圖放大一些看,能在莖的節點地方看到一些彷彿是鞘一樣的東西。
《柳鴨蘆雁圖》(區域性)
再看宋徽宗的另外一幅作品《柳鴨蘆雁圖》,這幅畫的畫面更清晰,細節也更清楚。與《池塘晚秋圖》中植物的特徵幾乎一樣,植物的節膨大、莖節處有鞘等特點非常明顯,還具有其他葉卵形、葉尖漸尖、有花穗等特徵。
這種植物可能是什麼呢?
夏末秋初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在鄉村的路旁,河邊溼地發現一種植物的身影,長得大概一人多高,有長紅色穗子的大草。
圖片來源:PPBC/徐曄春拍攝
它有一個“嬌俏”的名字——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inn.)。這種植物的適應能力極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個省區。紅蓼這種植物有三個最容易識別的特點:1、穗狀的紅色花序;2、莖節膨大;3、膜質托葉鞘。托葉鞘就是圖上包裹在葉柄基部的“薄膜”,在它的身上尤為明顯。
蓼科 Polygonaceae >> 萹蓄屬 Polygonum >> 紅蓼 Polygonum orientale
圖片來源:ppbc/薛凱拍攝
紅蓼一般是1-2米高,它的葉寬卵形、寬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片頂端漸尖,葉片互生在莖的節上,莖的節部膨大。在莖上著生葉片的節上,有一層透明的薄膜包裹著,長度1-2釐米,好像是包裹著寶劍的劍鞘一樣,這就是鞘筒狀的膜質托葉。它的花很小,花被5深裂,顏色淡紅色或白色,許多小花集合在一起,形成穗狀的總狀花序。
由此來看,宋徽宗這兩幅畫中的這種植物應該屬於蓼科,很可能就是紅蓼。而另一幅宋徽宗的畫作,題目就叫做《紅蓼白鵝》圖,這幅作品中,整株紅蓼植株被清晰完整地繪製出來。
《紅蓼白鵝》趙佶 臺北故宮藏
不得不說,宋徽宗對植物特徵的描繪相當精細,完全符合當代植物學對於這類植物的特徵描述與記錄。在對這位宋朝皇帝繪畫天賦拍案叫絕的同時,是不是和我有同樣的感嘆:如果不當這個倒黴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或許會出現一位宋代著名博物學家,而中國科學繪畫的出現與發展或許要提前不止千年!
其實紅蓼這種植物,許多畫家都似乎對它情有獨鍾。譬如宋代畫家的《紅蓼水禽圖》扇面,紅蓼莖節膨大、托葉鞘、葉互生、葉卵形、有花穗等等特點都得到細緻展現,因為是彩繪,紅色的花序更加突出了紅蓼的植物特徵。而後的近現代畫家譬如齊白石老人,也更是屢屢將紅蓼入畫。
《紅蓼水禽圖》
“蓼”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多有出現,曾經多被古人用來調味,比如宋代大文學家、食神蘇東坡也說過“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後來為什麼不用了?因為蓼雖然有滋有味,但是使用的時候要控制用量,否則就會出事。早在東漢時期,醫學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記載說:“二月勿食蓼,傷人腎。……蓼多食,發心痛。蓼和生魚食之,令人奪氣,陰咳疼痛。”在北宋的時候,人們還將蓼作為辛菜,還在種植蓼。直至清初期,零星可見有人在使用蓼。在此之後,就沒有人再使用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花椒在中國人餐桌上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所以蓼被擠出了餐桌。
文圖資料來源於北京自然博物館科學研究部 作者:劉海明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