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
中國的書房,種類豐富,有齋、堂、室、館、閣、軒、舍、居、廬、亭、苑、園、臺等,文雅精緻、意蘊深遠。
前天,海峽都市報刊登了一篇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情況的報道,標題是一位校長對家長強調的話: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裡的書房。
再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會在個體上產生不同結果。現代家庭,如果家裡除了電器說明書之外,連一張帶字的紙都找不到,孩子能喜歡讀書才怪。
書房既是辦公場所的延伸,又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雙重性,使書房在家庭中處於一種獨特的地位。
古往今來,幾乎所有家庭都會以擁有一個乾淨整潔、藏書豐富的書房為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許多現代人的家中,已難覓書房的蹤影。
如袁宗道的“白蘇齋”、唐伯虎的“夢墨堂”、張溥的“七錄齋”、袁枚的“小倉山房”、蒲松齡的“聊齋”、乾隆“三希堂”、梁啟超的“飲冰室”、豐子愷的“緣緣堂”等等。
客廳代表一個家庭的臉面,而書房則代表家庭的氣質。
一間有內涵的家庭書房,可以儲存一個家庭的“獨特品格”,更承載著家風的孕育和傳遞的責任,還能弘揚傳統文化。
書房寄託著主人的志與情,更是文人的靈魂之城。它會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幫助一代代人成長。
烏克蘭有個叫馬卡連柯的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書房會教會孩子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學習,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慢慢的,你會發現,那個小傢伙,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翻開他的世界。
書房不一定要很大,一個小小的角落就好,昏黃的檯燈,滿架的書,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獨,可以暢讀古今中外史,也可能在書中遇到未曾預料的驚喜。
書房代表了一個人的品味和修養,看一個人的書房,就能瞭解到這個人的品性。古代文人書齋的雅味有三:
一為,書齋之貴,在於養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
二為,書齋之妙,在於通天接地,使人心馳神遊;
三為,書齋之靜,在於隔絕塵世,使人心寧神靜。
一杯清茶,一盤檀香,一本好書,擺弄一下案頭的那些清供小件,都可以讓人從精神上感到愉悅。
連魯迅先生都寫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不妨打造一間適合自己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