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海洋鑽井平臺走出技術大拿

由 太史憶秋 釋出於 休閒

趙春青 繪

紮根海上29年,一次次衝破鑽井平臺現場的“卡脖子”技術壁壘——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海洋鑽井公司職工劉東章。

1993年,劉東章從技校畢業後,進入勝利油田海洋鑽井公司工作。當時正值勝利油田海上鑽井平臺實現年產油10萬噸的發展新階段,為劉東章這樣的技能新兵提供了難得的成長機遇。

“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愛琢磨、愛動手,剛剛邁出校門的劉東章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沒想到一上平臺就遇到了“攔路虎”。平臺引進的國外CAT柴油機與在學校學習使用的機器有很大差別,而且大部分技術資料都是英文的。眼前的困難也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作為新時代藍領,更要懂“國際話”。

為了看懂技術資料,他開始自學英語。休息時,別人看電視、拉家常,他就躲進空房間裡自學;倒休在家時,同學聚會、同事聚餐他統統推掉,除了吃飯睡覺,英語書本幾乎不離手;為了練聽力,他帶著復讀機走路聽、坐車聽、睡前也聽。3年下來,他學習用的稿紙摞起來比他的身高還高,隨身聽也用壞了好幾個,終於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還順利拿到山東大學英語專業的文憑。

有了語言優勢作“敲門磚”,他工作起來事半功倍。平臺柴油機原本的冷卻方式為風冷,噪聲大、冷卻效果差。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白天扎進機房勘察,晚上熬夜查資料、畫圖紙、寫方案,最終設計出一套新的冷卻方案,一年可節省燃油150噸,降低噪聲50分貝。

初獲成功的他再接再厲,先後完成柴油機進氣道關閉裝置設計等設計發明與技術改造121項,提出並解決現場裝備技術難題600餘項,取得國家專利76項,累計增效7000多萬元,逐步成長為海洋鑽井裝備領域的行家裡手。

“鼓勵帶動更多人投身創新實踐,才能把藍領匯成‘藍海’,催生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應用於海上勘探。”2015年9月,劉東章領銜的創新工作室成立。7年來,工作室培訓3000餘人次。他帶的徒弟中,36人次在各級比賽中摘金奪銀,106人實現技能等級晉升。

此外,劉東章還翻譯了30餘萬字的英文技術資料,編寫了吊車司機、司鑽、泥漿工等工種的英語“口袋書”,他參與編寫的《涉外錄井英語》等書籍成為培訓教材。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