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寫的是杭州西湖六月的美麗景色。在位於西子湖畔的浙江美術館,近日有一場關於荷花的展覽正在展出。
花朵清麗優雅,或含苞初綻,或昂首怒放,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池塘清澈見底,岸上的花草樹木倒映其中,幾尾小魚仿若穿梭於花樹之間……很難想象,這些頗有現代氣息的作品,竟出自一位84歲高齡畫家——竺慶有之手。
人物名片
竺慶有,1936年生於浙江奉化。1963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受業於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陸維釗等大家。其作品《瑤臺錦池》曾獲法國巴黎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作品曾被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浙江美術館、寧波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理事、杭州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出版有《中國書畫百傑——竺慶有中國畫作品選》《竺慶有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竺慶有》等。主要展覽有“薰風送香—竺慶有作品展”“竺慶有敬鄉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等。2020年,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政府投資建設的竺慶有美術館開館。
薄霧輕籠
朝氣滿塘
探索創新 尋求個人面貌
展覽期間,竺慶有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以簡單樸素的言語暢談了自己的創作面貌與藝術人生。
1958年,竺慶有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跟隨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陸維釗等大家學習。每每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竺慶有都十分感慨。“那時候班裡一共4個學生,有6位老師教課,學生接受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化教育,山水、花鳥樣樣都學。”透過大量臨摹宋元明清時期的工筆畫,他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基本功。
此次展覽以“清水出芙蓉”為主題,共展出竺慶有從1962年至2019年創作的花鳥、山水畫作品100件,全面展示了其藝術探索的歷程。在竺慶有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其近些年創作所呈現出的全新個人面貌。從早期精謹細膩的工筆到如今兼工帶寫的靈動活潑,竺慶有繼承傳統而屢出新意,這與當年老師、前輩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他也始終牢記於心:“潘天壽先生說,沒有筆墨則不是中國畫,中國畫既要筆墨也需要創新。陸抑非先生認為創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個人面貌。”因此,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他就開始找尋自己的筆墨風格。他既堅守花鳥畫的傳統,又在技法上做發展的探索,從感性到理性,從技巧到境界,無不是他對於傳統與創新的思考與態度。
秋韻
仿新羅山人松鼠圖
水墨相融 意寫荷意人生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荷”可謂是表義最為豐富的一個意象,荷花也一直是歷代畫家鍾愛的題材。竺慶有在荷花題材的創作上尤有獨到的造詣。為了更好地表現荷花的精氣神,他在作畫之前大量搜尋資料、外出觀察寫生,“要畫好荷花,千萬不能用古人的老辦法,也不能太現代了。”竺慶有說,“一幅荷花圖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成,從立意開始到大膽落筆、大塊面鋪成整個畫面營造氣氛,即是造境,然後細細琢磨、新增內容,這時候的每一點一劃都起到點睛的作用。”
中國畫中水與墨、水與色之間的關係,竺慶有也已運用自如。在中國美術史學泰斗王伯敏看來,竺慶有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意境,是一種入自然變化的神意,是一種樸素的真情流露。在王伯敏看來,竺慶有的不少作品,“在用水方面,用得充足、用得爽利,尤其在畫花葉之間交錯時,竟用撞水之法,使墨彩化開,別饒風色。他那《秋韻》《綠陰深處》《荷花》等作品,無不具有如此之妙。”
醉荷
瑤臺錦池
永不止步 徜徉藝術海洋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竺慶有認為,從藝道路上還需要從要多方面吸取養分。近60年來,他一直在探索中國畫的本質及獨特韻味,他將自己對於生活的感悟一一呈現於筆端,其作品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他說,“美術是服務於大眾的,要多多考慮群眾審美。”
字如其人,畫亦如其人。竺慶有低調而不求浮華,謙和而沉穩練達。他不愛應酬,只願在自己的書畫天地裡馳騁徜徉。
竺慶有認為,伴隨著人文思潮與藝術創新的自由發展,藝術品進入市場,藝術收藏蓬勃興起,藝術家容易出現浮躁與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是當下許多藝術家都將面臨的艱難考驗與抉擇。在他看來,應避開當今的浮躁之氣,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境從事藝術創作才能堅持學術上的追求和探索。
魚樂
雨朦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