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展覽資訊

主題: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

時間:9月25日至12月27日(週一閉館)

9:00-17:00 15:30停止入館

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一號、二號臨展廳

9月25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揭開大幕。此次特展彙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從戰國跨越至近現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伴隨著頤和園文物特展的開幕,北京青年報“後臺”文化直播欄目也以“見所未見|頤和園270年,從頭閱”為主題進行了全網的“雲直播”,不僅展示了頤和園的文物,同時帶領觀眾在頤和園與特展之間“穿越”,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400餘件展品背後都有故事

此次展覽以文物為載體,近1200平方米的布展重點展現了文物承載的歷史資訊,讓文物“開口”為觀眾“講述”歷史。展覽共劃分“山稱萬壽水清漪”、“無雙風月屬昆明”、“中間宮殿排雲起”、“觀魚勝過富春江”四個篇章,闡釋了頤和園從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園、從禁閉守舊走向開放創新的發展歷程。

據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亞紅介紹,今年市公園管理中心重點打造頤和園這一古典園林“樣本”的文物特展,讓傳統文化瑰寶以現代博物館的語言和形式深入大眾、直抵人心,給人們以更加豐富的文化獲得感和滿足感,展現園林文物保護利用事業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

張亞紅同時介紹,頤和園與大運河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昆明湖是大運河北京段中的重要端點,大船塢、繡漪橋等歷史古蹟和繡漪閘、二龍閘等大運河水利設施儲存完好。在此次的文物特展中,也將頤和園與大運河之間的水系脈絡予以呈現。

本次展覽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共同承辦。展期為9月25日至12月27日,免費向公眾開放。觀眾只需透過中國園林博物館官方微信進行實名預約,憑有效證件入館參觀。此外,本次展覽同時開通“雲上”觀展與重點文物電子導覽,觀眾既可展廳參觀,也可線上觀展。

同時,在展覽開幕之際,市公園管理中心還與國家圖書館在文化資源挖掘利用、閱讀空間創新融合等多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明星”文物均為園藏精品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清乾隆雲龍紋有束腰三彎腿紫檀羅漢床、中國宮廷使用的第一輛汽車一齊現身展覽。

本次展出了頤和園園藏文物珍品的代表——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這件梅瓶從陶瓷藝術的角度看,可謂是元代高溫鈷藍釉瓷器中具代表性的上乘佳作。

梅瓶小口,圓肩,收腹,圈足輕微外撇,器身接痕明顯,整體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獷風格,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古樸雅緻。這件瓷器在濃豔而沉穩的藍釉中留白裝飾戲珠龍紋,十分巧妙自然。在留白的龍紋之內,元代制瓷工匠以其嫻熟的技法,刀鋒犀利勾勒龍形,刻畫龍鱗及龍紋細部,再施以鈷藍點睛,表現出整件瓷器鮮明的龍紋特點。

據介紹,目前傳世元代高溫鈷藍釉瓷器稀少,梅瓶造型僅有三件,本次展覽的梅瓶即為三件存世珍寶之一。

展覽中的另外一件文物重器為清乾隆時期的雲龍紋有束腰三彎腿紫檀羅漢床,長278釐米、寬176釐米、高108釐米,床面高50釐米,是目前現存清代宮廷最大的一件羅漢床藏品。據介紹,紫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木材,且大塊紫檀木料極其罕見,珍貴价值可見一斑。

近現代展區勾起觀眾回憶

第四篇章“觀魚勝過富春江”,主要講述民國時期至近現代,頤和園的管理沿革及由皇室私產逐漸開放為人民公園的過程。重點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頤和園在文物保護、為民服務方面的巨大進步。

展品包括門照、《瞻仰頤和園簡章》、頤和園陳列館陳列物品登入簿、各時期門票遊覽券、頤和園風景冊、宣傳畫、明信片、老照片、世界遺產證書、元代耶律鑄夫婦墓出土器物等展品。

其中門票展區,展出從民國直至現今各個時期的門票。民國初開的頤和園票價昂貴,建國後頤和園成為人民的公園,各類團體優惠、多彩活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遊園需求,200餘張各式票券記錄頤和園各項管理的逐步完善,見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的富強。

既是文化盛宴也是學術盛事

2020年正值頤和園建園270週年。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的8項主場活動之一,開幕現場共有國內十餘家文博單位、11家歷史名園代表共同見證了“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的開幕。

據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本次展覽全面立體地展示了以頤和園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是首次針對頤和園歷史變遷、園林藝術、水利功能的大型專題文物展覽。

配合展覽,學者名家還將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為廣大園林文化愛好者帶來精彩的6次專題講座,包括:頤和園的皇家歷史、文化、文物等內容。26日首講將由園說展覽總策劃、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園林博物館館長張亞紅解讀本次文物特展背後的故事,以及頤和園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與園林文化。

聚焦

“後臺”鏡頭下的頤和園

9月25日下午3點到5點,北京青年報“後臺”文化直播對展覽進行了現場“雲導賞”。以頤和園副園長秦雷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在直播中對頤和園的歷史與文物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消失的仙山群閣——治鏡閣

在頤和園西北部水域的中心,矗立著一座圓形島嶼,該島孤懸湖心,碧水環繞,島上林木蓊鬱,野鳥翔集,遠看頗有些原始荒蠻的氣象。由於其神秘難及,往往令人浮想聯翩。島上枝條匝密,殘磚斷石散落,行至島中心,得見兩重高大厚重的夯土牆殘跡,顯示出這裡定然曾有過一座瑰偉的人工建築。

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道:“曾經的治鏡閣是湖心島上的一座圓形城堡式建築,它巍峨高聳,三四層樓高,再加上城牆上的三層樓閣,與昆明湖北岸的佛香閣遙相呼應,是清漪園最為搶眼的建築之一。”後來,由於英法聯軍1860年闖入清漪園,重炮轟擊,使這座宏偉的水城頓時化作殘牆斷垣。

後來,慈禧重修頤和園時不但沒重修它,反而將那裡的石材木料拆做他用。再後來,附近的國人也多有來此拆挖可用之材用以蓋房的。治鏡閣遂在中外破壞者的夾擊之下,每況愈下,殘破至今,無復當年的壯觀,一座仙境般的樓閣也就消失在這段歷史中。

昆明湖與蝙蝠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園林中最大一處水面,也是頤和園裡的代表景點,但是它背後的含義卻很少有人知道。

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道:“中國吉祥文化往往透過一種圖案來表達心中的祈福追求。”昆明湖的構建彷彿就融入了祈福的含義,從空中俯瞰,昆明湖形狀好似一個壽桃,而萬佛山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來看成了一隻蝙蝠,振翅欲飛,這似乎印證了乾隆帝為母親祝壽的傳說。

本組文/本報記者 郭佳 實習生 佳依達爾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統籌/滿羿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21 字。

轉載請註明: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