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西京古道風雨亭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隨著年歲的增長,看過人世各種風景,才感覺故鄉的天空蔚藍清澈,故鄉的田園樸實無華。在我的老家白牛坪(今乳源大橋紅雲),村旁橫亙著一條如詩如畫,“上通三楚,下達百粵”,始建於東漢時期的西京古道。古道邊美麗樸素的鄉村,常常讓我魂牽夢縈。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古道美,最美的還是古道上那一座座由大塊青石砌成的古道風雨亭。幾百年來它禪靜的座落在古道山坳上或路途中,為千千萬萬南來北往的旅人遮陽擋雨。層疊的青山,清澈的藍天,潔淨的白雲,風雨亭門簷上的浮雕,彷彿都在告訴人們,古道曾經承載了多少過客匆忙的腳印,留存了多少黯淡的背影,收藏了多少失落的回眸。 

站在長風浩浩的山巔古亭,眺望遠方綿延如畫的山巒,藍天白雲,山風悠悠,秋冬金黃的茅草如麥浪在風中搖曳。夕陽下呼嘯的寒風,如噠噠的馬蹄從遠古傳來。行走在平平仄仄的青石古道上,恍惚自己就是那個唐時策馬凌風的旅人。長亭外,古道邊,別離的笛聲在歷史的長河緩緩流淌。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離藍關亭往北不遠處,有一處傳說中的“梅花仙蹟”,原是乳源古八景之一,相傳為韓湘子送韓愈往潮州任職騎馬至此停歇時留下的馬蹄足跡,印在古道邊的石塊上,成梅花狀,故稱“梅花仙蹟”。清順治16年,時任乳源教喻龐瑋(南海人)賦《前題》詩寫道:“馬上荊秦見亂山,雲飛雪擁古藍關。 梅花飄落無人掃,楊樹凋零幾鶴返。盤曲長驅嗟路險,沉吟豪句破天慳。黃塵擾擾韶光逝,惆悵仙從不可攀。”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藍關亭往南行走約一公里便是仰止亭,該亭建於清同治11年(1872年),純石塊建造,兩邊門額浮雕“仰止亭”和古人“天官賜福”影象。南門兩邊門柱有浮雕石刻楹聯:“聊且停驪明月掩映懷始適,偶爾托足清風堪挹意恬然。”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門簷上的石刻楹聯顯得有些模糊,因而讓人更覺滄桑古舊。
仰止亭往南一至五公里有心韓亭、象兌亭,往西有樂善亭、壽德亭、納涼避雨亭。這些古道風雨亭,均由條狀青石純徹而成,飛簷翹角,風格獨特,大都由沿途古道鄉民集資興建。 在心韓亭裡至今仍儲存著一塊完好的施茶碑,碑文記載著古道人家以往施茶的善行。為過往陌生行人免受“過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燻蒸,逢秋露之淒涼,受冬霜之鹹烈”之苦,當地鄉民集資沿古道修建了一座座風雨石亭。為飢渴的人免費施茶送水,一舉一行,體現了以往古道人家樂善好施、賢良淳厚的品質。
曾經一度喧囂的古道,如今人跡罕至,古道人家善良好客的品德,卻如古道上那逶迤綿延的青山,恆古長存。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白牛坪沿途古道風景如詩如畫,風雨石亭古樸滄桑,美侖美奐。夕陽變換著遠古的神秘,鳥兒鳴啼著遠古的歌謠,藍天白雲,群山相連,碧草茵茵,在這裡人們可以尋到唐時的明月,宋時的清風。傾聽到千年的馬蹄在獵獵長風中迴盪。古道依舊,夕陽依舊,長亭外,別離的笛聲已隨時光遠去。
來源:乳源釋出、縣作家協會
編輯:童雅君
責編:袁少華

【來源:文化韶關】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08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乳源:西京古道風雨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