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對司馬遷在這封《報任安書》中所寫這段經典文字,原先熟讀多遍,只認為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立身處世之典型,也認為是逆境淬心志、終成人生大業的勵志。近日在讀後怦然心動:這些史實說的不全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的事例嗎?
重溫春秋戰國時期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爭雄的那段極具閃耀歷史光芒的史實。根據這段歷史而寫成的《東周列國志》,伴隨著歷代說書唱戲藝人的說唱,幾千年來國人幾乎家喻戶曉。《四書五經》、孔、孟、莊、老不僅是幾千年來王朝開科國考必備之題材,《詩經》、《三字經》、《千家詩》從來就是國人自小呀呀學語的啟蒙經典。對於那段歷史:戰國爭雄,百家爭鳴。這兩個定義高度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鮮明特點。
每個文明中都不乏厚古薄今的詩人和思想家。最新版的《全球通史》中,享譽世界的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論述春秋戰國文明史時,給予了高度評價strong“東周時期是一個思想文化大變動而又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曾有過三次根本改變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革命。諸子百家時期就是其中之一。”/strong
翻看中國歷史長卷,一種歷史現象令我困惑,往往越是社會大變動、大變革甚至是大動盪的時代,也是大師人才輩出的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是這樣,民國時期也是這樣。凡是號稱“盛世”的時代,往往多是文學輝煌的巔峰——漢賦、唐詩、宋詞皆如是。春秋戰國史每每讀來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盪。它悲壯,豪邁,悽豔,孤絕;演繹著人性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它可以滋養你乾涸的心田,或沸騰你冰冷的血液,或燃燒你對生活的熱情,也可改變你對人生的看法。總之,是迄今為止最值得一部男人開啟心智必讀的史詩。
當週平王依靠西戎的兵力推翻其父的殘暴統治,使自己的獲得生命的延續和王位的承襲的時刻,他的祖宗所開闢的大業已經名存實亡了。西戎主用點出戰火將鎬京城也將西周的專制和惰性、西周的文明和罪孽變成一片焦土,平王只好東遷洛邑,苟延周宗。這個既值得憐憫、又能惹人怨尤的孱弱之主在日益強大的諸侯面前不僅已失去居高臨下、號令四方的權力,相反,諸國不再向他述職和朝貢,甚至皇室的領土也逐漸被強臣割去。最後,至尊的天子只好放下架子,向諸侯伸手,“求金”“求車”,成了天下最大的、最高貴的“乞丐。
原有的一切對人的組織形式的規範都被徹底打破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僅成為患懷舊病者維繫精神的破網路,再也起不到制約作用。一切都要重新構置、重新組建。處於高度警惕狀態中的諸侯們,都力爭找到最佳的重建方案,最能吸引人的構築模式,最能使自己在紛爭中致勝、最終達到稱王稱霸。
這是一段從諸候紛爭走向一統帝國的荊棘之路。分封制形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逐漸被打破。從“楚王問鼎”到“禮崩樂壞”,各路諸侯紛紛窺視中原,戰爭連綿不斷,先是五霸繼起,再是七雄競存。
由此戰亂紛爭,各路諸侯爭地以戰,哀鴻遍野,攻城奪宮,血流如河。無義戰中卻又湧現出不少卓越的軍事家,他們創造出的經典戰例,確立了對中國近現代戰爭具有啟示作用的東方戰爭理論體系。
在這種慾望支配下,原來作為“牧師”腦力勞動者的社會價值驟然增高,一下子達到前所未有的罕貴程度。他們熱衷於大張旗鼓地建設書院、學院,以著書、講學、立說為已任,繼而各種思想、流派、學說層出不窮。
他們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和自己積累的社會經驗,設計了一個又一個重新構築帝國大廈的模型,或為忠於帝王將相而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或為門前車水馬龍榮華富貴現實利益所誘惑迫不及待,或為治國安邦理想大展宏圖;或為拯救黎民蒼生而捨生取義,風塵僕僕遊走周旋於各諸侯國之間,將成竹於胸的各種思想、計謀、韜略向如飢似渴的諸侯們大肆兜售。指導思想的貧乏迫使許多雄強驕悍的君主屈尊俯就,向一個又一個生計維艱而又握有治世之術的儒士們謙卑求教,有時甚至達到頂禮膜拜、折節辱已的地步。
不僅一般知識分子都朝秦暮楚、擇枝而棲;大多數赫赫有名的思想家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看吧,他們在各諸侯國的宮廷中,大殿上,或唇槍舌劍咄咄逼人地交鋒,或婉轉旁敲側擊代為周旋,或極力兜銷良計以先發制人拔得頭籌,或暗示深謀遠慮後發制人扭轉乾坤。strong憑三寸不亂之舌各領風騷三五月或一年半載,以求自己炮製出的方案能化作稱霸諸侯國的構造形式和宏大藍圖。/strong
總之,這是一部男人主宰的歷史。士大夫們如群星璀璨、流星劃過的夜空,讓人目不暇接。他們每天都在上演一出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大戲,故事由一個個大寫的“人”所演繹。他們與後世那些在“忠孝”的名義下被強權壓榨扭曲的靈魂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們沒有媚俗,沒有萎靡,沒有世故,沒有奴顏婢膝;他們充滿激情,充滿大義,充滿智慧,充滿創造力。他們可歌可泣,他們大義凜然,他們寧折不彎,他們氣貫長虹!
儘管周幽王和周平王曾因荒淫誤國和引戎弒父招致數千年來歷史學家無數次抨擊,但他們有一項共同功勞是應該澄清的,那就是父親將嚴密的封閉體內的各種力量激發起來,達到諸方膨脹的地步;而兒子此時卻請人來把密封開啟,避免了這個容器的再度爆炸。
輝煌的鎬京變成了焦土,就象個鏽蝕的鍋爐蓋子被扔進垃圾堆一般,人們不必為蓋子的毀滅而憐惜不已,而為它作為未造成鍋爐整體性爆炸而慶幸。即使它是天下至寶鑲成的蓋子,它的毀滅總比鍋爐的總體報廢要合算的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周和東周的交替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革帶來災難最小和一次。
戰國以戰字當頭,戰爭的規模及其慘烈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年代。戰爭的性質由過去的爭奪霸權變為純粹的兼併戰爭,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的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最終透過戰爭秦統一六國。戰國之分不同於以後歷史階段的分割。因其戰爭,各國為富國強兵爭奪地盤紛紛變法,湧現出一批革新變法派,其中以商秧、李悝、吳起為代表。
無論如何,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東周社會是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場面,一百四十幾個諸侯國就象一百四十多個沸騰點一樣,各自施放著他們所有的活力和能量;大的如噴泉突兀噴湧,不斷在周圍製造旋渦,將小的沸點吞沒;小的豆跳卵起,竭力掙扎,直到精疲力盡而被旋渦捲走方才罷休,居於其中的中不溜兒的沸點,或隨波逐流,見機迸發,或力據原地竭力撐持。
沸點在跳躍、升騰、分化、聚合的形態中急劇運動,沸水帶來的熱浪讓人暈眩,沸水送來的濤聲讓人震驚。孔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荀子、孫子……諸子百家造就了這一時期文化的沸點,詩經風雅,傳揚千載;楚辭離騷,韻味深長。
孫子兵法,揚名後世;李牧王剪,威震四方。曾經的雞鳴狗盜之徒,也曾身負報國之理想;蘇秦張儀之輩,後世外交之榜樣。人才的湧動與文化的豐碩,戰爭的慘烈與人性的光輝,交織在一起,演繹出中國歷史上熱度達到極度沸騰、精彩絕倫的時代。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光輝時刻。一切活力都在沸點的竟奔突躍中被儘可能地啟用,誰在這種混亂局面中佔據優勢,誰就得最大限度地打破活力的禁錮和束縛。奴隸被逐步地解放了,他們從奴隸主私有財產變成了有“私田”“私產”使用,只向領主交納賦稅的農民,他們的身份也從“公”物變成了“私”有。
勞動與自我的關係密切了,生產力得到了生命力的資助。使用了數百萬年的石器耕作工具終於被大量出產的鐵器所取代,作為統治象徵——鼎的原料的金屬被用來發展生產和武裝士卒,增強力量。作為統治手段之一的對鐵器的控制已轉化為只有對它更好的運用才能立足於不敗之地。鬆了綁的奴隸在跳躍,鐵鏵犁在黃土地上聳動;戰車在荒原中賓士;戈矛劍戟在殺聲中飛舞,原來任人宰割的血肉可以自主地在刀光劍影中紛飛。
任人唯賢、棄舊圖新的君主們擁有一大批有才幹的“士“和無數願效死力的兵卒,他們輕而易舉地便成了中國霸主;任人唯親守舊懼變的貴族可在幾天內變成無人擁戴的“獨夫”,由他人取而代之。順應時代變革、富有開放性頭腦計程車大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權力傾國,操縱諸侯、主持廢立;而一旦惰性增生,活力淪喪,他們傾文刻之間又會成為眾叛親離、形影相弔者,被別人擠垮甚至被殺掉。
正義在這局面中是不倒的旗幟;競爭在這種狀態下是天然的趨向。諸國諸侯之間再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之分。交融和滲透、選擇和背棄成了時代潮流。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手數”。
實際上太史公提供的數字是很保守的,據戰國人說,僅齊國就吞掉30個小國或部落,楚國則剿滅了40餘個,晉國、秦國分別滅掉了20餘國,被其征服或討伐過的更不計其數。這一階段自上而下的變革,促使中國進入到一個更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清代王夫之謂之:古之一大變革社會。strong戰國時期確立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果,一直延續到近代的1910年。/strong
與政治家百川鼎騰的形態相比,思想領域中的百家爭鳴可以說是更為激烈,影響更為深遠的沸騰,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在這一時刻閃耀得最為輝煌,光譜也最為斑斕。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思想、方法、思維模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確切地說,從這個時期才算有堅實的基礎。
諸子百家的學說隨著那個年代起伏消長,同時也推波助瀾,給那種沸騰的年代吹風增熱。嚴酷的現實對各種學說作了實用的決擇,風行一時的已成為顯學,曇花一現的隨之滅跡。當人們理想中的大一統的帝國再度被建造起來時,人們才發現,那些曾在競爭中獲勝的思想已被用作支撐大廈的棟樑和支柱,而後世那些被稱作國之棟樑支柱的英雄人物們,只不過是充實這混凝土而已,作為中堅力量或維繫機制的“鋼筋骨架”早已具備。中國在戰國時代,經過各國的變法,在世界上率先進入封建時代。
春秋戰國這一特定的絕無僅有的歷史時期,前後長達550年。在這段人類社會形態更迭、各種政治勢力較量比拼的重大歷史轉變過程中,由於社會階級結構的鬆動和變化,出現了自由寬鬆的文化氛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及人才的自由流動,使歷史在這一階段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諸子百家燦若星河,子集詩書浩如煙海,教育制度初具規模,各種人才大顯身手。諸子百家以鮮活的生命形象和睿智雋永的思想,長久以來影響著中國文化。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思想發展過程中最豐富多彩、最輝煌燦爛的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良好開端,也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文化思想氛圍異常寬鬆的歷史時期。造就了許多思想家和頗具深遠影響的思想理論,對後來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思想及經濟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大師們的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回首歷史時發現,戰國百家爭鳴的歷史卓越地位不可超越。這些思想和智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維。如今再看這段歷史,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炎黃子孫優秀思想對後世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不由你不心遊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歷史進入了公元二十一世紀,時下的中國,隨著民族復興目標的提出,以儒、釋、道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國學文化正方興未艾,東方文明、中華大一統文明正顯示出其生生不息固有的生命力。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征程上,重溫春秋戰國那個精彩的時代,期待百家爭鳴的輝煌史世再現、耀眼思想大家輩出,為人類社會再添文明壯觀篇章,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