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鑑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國內也仍有本土病例,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許多城市都提出“就地過年”的倡議。有人擔心,“年味”就此會變淡。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過年方式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其背後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變化。
都市春節民俗的變化
誕生於農業社會的春節民俗,在進入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之後,已經經歷了諸多變遷。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市建設的速度日新月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代化的商品房快速取代了農村的平房。物理空間的改變影響著傳統春節民俗的實踐,消解簡化了諸多儀式程式,裝飾性成為追求的物件。當都市中標準化的商品房客廳代替了老宅的堂屋,“天地君親師”或祖宗牌位已無合適的擺放空間,家祭在空間轉移的同時也經歷著儀式簡化、次數減少的變遷。乾淨整潔甚至開放式的西式廚房無處張貼灶王爺的畫像,辭灶的習俗也日益消失。春聯只剩下大門前的一副,而紅燈籠、中國結等春節民俗符號產品,則成為都市家庭普遍性的裝飾元素。
此外,消費主義盛行,也使春節的假日化色彩突出。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加上餐飲、家政等服務行業的便利性,使得過去人們親身參與的一些民俗活動都透過購買服務而由他人代勞。如“二十五,掃塵土”這項春節前的衛生大掃除活動,許多家庭選擇請家政保潔人員上門服務。此外,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春節是享受一年收穫的休閒時刻,各家各戶會在年前儲備下大量的食物,供待客和自家享用。而在都市,得益於商品銷售和餐飲業的發達,許多家庭已經不再花費大量時間去置辦年貨,自己家裡也不再儲備大量食品。近幾年,在飯店吃年夜飯成為不少家庭的首選。
另外,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普及,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也發生了變遷。人們透過微信、短影片拜年,透過微信、支付寶等方式傳送紅包,網路電商、直播平臺的年貨大集結合通達的物流讓買年貨更加方便快捷,網路春晚、“雲廟會”讓人們的春節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網路預約、人流資料分析可以讓人們錯峰出遊、減少聚集,“防疫健康碼”助力“一碼通行”。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更重要的是讓疫情防控下的春節變得更加從容。
以核心家庭為主導的過年方式已漸漸成為一種趨勢
春節民俗的變化,是適應城市化程序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則增加了新的變數。“就地過年”既是當下疫情防控的變通之策,但也給未來都市春節民俗的發展方向帶來了新的思路。
當下,隨著家族紐帶弱化,核心家庭逐漸成為主導。家庭是春節民俗的主體,怎樣過年是家庭內部的自我選擇。影響民眾選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民眾會根據各自家庭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選擇和變通。對於已經在都市中成家立業者來說,核心家庭就地過年也是一個重要選項。許多人可以暫別回孃家還是婆家的爭執,雖然少了大家族團聚的熱鬧,但小家庭的團圓同樣讓人溫暖。
事實上,以核心家庭為主導的過年方式已漸漸成為一種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反向春運”熱潮就是都市春節民俗轉型的一個標誌。許多在都市工作生活的人將父母等親人接到都市過年,過年家庭團聚的主題不變,變化的只是團聚的地點。圍繞核心家庭,父母可以去看子女,公婆岳父母可以同處一堂,“不能回孃家過年”等禁忌習俗也全都被打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為了避免人群大規模集中流動,今年的“反向春運”或許也很難見到。但是,藉助影片技術等手段的“雲過年”,已成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
當然,對於許多在都市中學習、工作而尚未紮根的打拼者來說,放棄與家人團聚而選擇就地過年,是大局意識和責任感的體現,令人感動和欽佩之餘,也需要得到尊重和關懷。許多地方的政府、學校、企業、單位、社群都陸續透過各種方式為就地過年者提供了春節的關懷。當前一些城市的高校就為留校過年的學生準備了零食大禮包、年夜飯和紅包,一些公司也為“就地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發放了年節補貼,有的企業則發放了遊戲禮包、流量充值卡等禮品,還有企業給予就地過年者年後七天帶薪假期的獎勵。這些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不僅是對他們的一種感謝和慰問,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溫度。
啟用傳統春節的核心價值,融進新的時代內涵
疫情防控下,怎樣讓春節更有年味是許多人思考的問題。事實上,好辦法還是不少的。
當減少人員的聚集和流動成為必要的防疫措施,不妨從公共空間的大規模聚會轉換為私人空間的小規模團聚。同時,從消費主義的泥淖中抽身,變旁觀為親身參與,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來體驗和感受春節,減少對購買服務的依賴。比如,可以居家練一下廚藝,做出一道道家鄉的美食,安慰最想家的胃。同時,也可以深刻感受所在城市的年味美食,讓味蕾帶動身體,從瞭解到熟悉到喜歡,對所在城市產生更多認同。近日,上海松江區文化館就推出了《手把手教你燒松江年夜飯》系列影片,可以讓留滬過年的外地人感受松江的年味。此外,親自撰寫一副春聯,親手製作剪紙窗花、中國結等飾品裝飾自己的家,帶領小朋友體驗傳統的民俗娛樂活動,都是感受春節的重要實踐。
春節是面向未來的,春節的祝福表達的是對未來生活的信念,是面向未來的情感和願望的表達。都市中的春節民俗一直處於重構之中,傳統春節的民俗文化與現代都市的科技理性文明還在磨合。法律法規、政策理念、生存危機下的舉措,都在影響著都市春節民俗的發展。春節民俗需要創新,但在創新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傳統春節民俗的深厚內涵,根深才能葉茂,只有守住傳統的根基才能走得更遠。
在物質生活豐裕的都市,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早已改變,但過年那份濃濃的情懷始終未變。要讓春節更有年味,需要啟用傳統春節的核心價值,融進新的時代內涵,讓每個群體都參與其中,從而對這個節日產生深刻的感知和認同。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