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墨分五色、書畫同源的理論,以墨代色,以畫言志,使中國的繪畫具有一種有別於西方繪畫的獨特的形式。而西方繪畫則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因此西方的畫家難以達到中國畫家的精神境界。
世界各國的繪畫藝術都走過各自不同的歷史,形式雖有所不同,但至今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美術和以歐洲各國為代表的西方美術。
中國繪畫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歷經了彩陶文化、青銅文化、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宮廷畫、年畫、文人畫的不同階段,道路漫長曲折。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下就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差別,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1
宗教文化背景不同
中國繪畫藝術所依存的美學基礎是儒道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順任自然、自然無為的思想及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與物為春、與物有宜、身與物化的思想。
老子的虛靜寡慾、無為不爭及莊子的“心齋”“坐忘”的人生態度,是構成中國人的自然哲學觀的基礎,並對中國畫創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這種思想不但體現在繪畫上,甚至也貫通於作詩為文。
中國畫不是簡單的對景寫實,因此不可能從畫家的視角以及畫家作畫的立足點去確認景物的真實存在,因為中國畫並不講究科學的透視原理。
中國畫家的胸懷只有能夠容納天地萬物,才能舒展情懷,寄情物外。所以中國畫家修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藝術成就的高低。
自唐宋以後,中國不少仕途不遂或志存高遠的文人士大夫紛紛投筆從畫,是看中了繪畫託物寄情的功用,因而使得中國畫發生了質的變化。
他們把繪畫當作抒發自己情感的工具,並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入到繪畫之中。
例如將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以表示他們的清高和脫俗不凡。
2
希臘哲學家希庇阿斯就認為“美就是由視覺、聽覺產生的快感”。因此西方畫家在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的影響下,已形成一種以希臘與基督教精神為核心的美學思想。
而按照基督教義的理解,藝術作品必須準確、完美地體現外在的美,才能完成對上帝的靠攏,才能為上帝作出貢獻,這就是西方藝術寫實所追求的境界。
這樣的美學思想貫穿於西方文化的不同領域,也是西方油畫的起源和發展的美學基礎。
3
審美意識不同
中國畫是按照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發展而來。中國人崇尚寄託情懷,中國古人寫詩言志,即使是表現一草一木,都會在有意無意中透露出個人的情懷。
中國畫非常注重對生活的描繪,一幅中國畫裡面總是隱含著作者的內心感受,如高山流水,枯藤老樹,一座茅屋,一縷青煙,都寄託了作者的遐思冥想,他們認為自己有什麼感受,就應當創造什麼樣的意境,即強調“寫意”。
畫家把自己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作品之中,在繪畫的表現形式上,推崇散點透視,不講究光線明暗,也不講究色彩的真實性,崇尚以墨代色。在構圖方面,主張以白守黑,虛實相生。
西方繪畫是建築在“科學”基礎之上的,而科學理智的思維必然體現在畫家的創作之中,畫家們始終把自然科學擺在首位,因此作品無須著重反映人的情感,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強調畫面的“真實性”,講究繪畫的科學原理,用幾何知識表現畫面的透視關係,用光學知識來表現事物的立體感,用解剖學知識來描畫人物等等。
在色彩運用上,基本是忠實於物體的本來顏色。油畫的構圖總是滿布畫面,既強調對主體的描繪,也重視背景的襯托。
油畫在強調真實的同時,也給畫家的創作帶來了較多的侷限,使得畫家十分倚重寫生,甚至可以用寫生替代創作。
繪畫材料和繪畫技法不同
兩千多年來,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雖然不斷得到改進,但是至今依然不改其種類,主要包括絹、宣紙、毛筆、墨和礦物或植物汁液製作的國畫顏料等,概括為“文房四寶”,即為筆、墨、紙、硯。
中國畫工具材料的效能,決定了中國畫的特點。中國畫家運用尖軟的毛筆,在絹和紙上作畫,可以恣意揮灑出各種長短、粗細、濃淡等千變萬化的線條和色塊,利用宣紙的暈化特性,產生變化無窮的藝術效果,同時形成了多種皴法、描法和筆法、墨法。
線條是中國畫的基本造型手段,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色彩只是從屬性的,畫中的線條既包含了結構造型也囊括了所有的情感。
畫家們利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線條來勾勒造型,然後敷以顏色。這些顏色既有純墨色的,也有彩色的,但卻有濃淡、乾溼、滯暢、輕重的區別。
觀賞者只能從比較單純的色彩層次中去體味色彩萬千的景物及其空間維度。這種感受並非直觀所見,而是透過聯想和想象的再創造。
從中國畫的創作中,有時可以看出畫家當時作畫的心情,甚至可以看出畫家的性格和修養,見畫如見其人。
而早期的西方繪畫,是蛋彩畫、溼壁畫,後來發展為油畫。油畫的主要工具是畫布、硬而扁的油畫筆、畫刀和油性的顏料。油畫家運用這些繪畫材料,透過各種色塊的調製、組合、重疊,來表現紛繁複雜的景物。
西方繪畫注重寫實,並將科學貫通於繪畫之中,畫家的視點固定不變,運用幾何學的焦點透視,表現景物瞬間的、靜態的和三維的效果。
他們對色彩的各種光譜的波長和振幅進行深入研究,以透視和明暗的方法表現物象的質感、體積和空間感,並要力求表現物體在一定的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西畫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線條來區分的,而是用色彩的深淺、光線的明暗來表現。它所強調的是色彩的豐富性與結構上的差別。
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暖、厚薄、深淺、濃淡等關係中,營造出直觀的視覺效果。他們畫人物甚至從解剖屍體入手,畫鳥、獸要做成標本,並稱之為"寫生"。
從以上所述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從中體味中西方在文化、宗教、觀念、審美、工具和技法等方面的差異。
中國傳統繪畫重在寄情於物,西方傳統繪畫重在摹仿自然;中國傳統繪畫講求意境美,西方傳統繪畫講求自然美;中國傳統繪畫融通哲學,西方傳統繪畫信守科學。
透過比較、總結、吸收,我們才能在傳統繪畫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敢於探索創新,融匯中西手法,把現代的寫實法與傳統的寫意法、素描的明暗法和傳統的虛實法揉合起來,使中國的傳統繪畫既有真實性及現代感,又有表現性及抒情性,從而構建深沉博大的意象世界,使中國繪畫從技法到審美境界得到全面提升。